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辛勤耕耘 收获金秋———迁安市农业畜牧水产局多措并举促进农业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0 22:46:38

阅读:4742

    迁安信息港消息:60年的沧桑历史,记录了迁安农业畜牧水产局几代人奋斗的足迹;60年的光辉历程,谱写了无数迁安人民的成功乐章;60年的峥嵘岁月,承载了迁安“三农”事业无限的光荣和梦想。特别是近年来,迁安市通过市院合作项目、农业新能源建设、实施“122”富民工程等多项措施,不断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素质,推进了全市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迁安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饱含市农业畜牧水产局全体干部职工辛勤汗水的崭新记录。

    “122”富民工程深入人心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基础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而重点和难点也是农村。“十五”以来,迁安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是,“一个不相称、两个不和谐”的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全市发展的突出矛盾。2006年6月,市委、市政府立足迁安实际、着眼科学发展,提出在全市开展“122”富民工程,其实质就是通过全民创业,促进全民就业,实现全面增收。自开展以来,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全民创业、共同增收的热潮。几年来,“122”富民工程创业参与人数不断增加、项目数量不断增多、项目规模不断扩大、科技不断创新、机制不断改善,营造出了全民创业求发展、创建特色专业村、共建和谐新农村的良好氛围。截至2008年底,“122”富民工程项目开工总数已达到3600多个,完成投资21亿元,其中,30个市级重点示范项目完成投资14.3亿元,镇乡级253个富民工程项目完成投资6.1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1万个,增加农民人均收入9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以上。今年上半年,“122”富民工程项目开工总数达到2800个,完成投资15亿元。“122”富民工程的实施,最广泛地调动了一切创业主体,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活力,放手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全市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市院合作项目硕果累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是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根本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取决于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实现“两高”必须寻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支撑。迁安市从2002年开始开展了市院(科研与推广部门)合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工作。2002年至2006年与河北农科院科技合作期间,先后转化农业科技成果247项,应用规模达到97万亩,扶持建立龙头企业13个,服务组织5个,注册了品牌,开发了7大类37个农产品。通过项目支持和技术服务创河北省名优产品7个,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1个,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78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7元。从2007年开始,迁安市与华北五省市区农科院开展了为期五年的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的科技合作,这是迁安市继与河北农科院开展五年科技合作之后的又一轮科技合作,也是迁安市在农业方面的新一轮层次更高、范围更广、规模更大的科技合作。两年多来,涉及到种植、养殖、旅游观光农业、新型能源、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等多个领域,又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122项,规划并实施了甘薯、杂粮、果品、蔬菜、新型能源、循环农业及旅游观光农业等六大产业24个项目,总规模达到55万亩。市院合作项目用科学技术支撑了全市甘薯、杂粮、蔬菜、果品、饲用作物、苗木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实现了种植结构的调优、农业科技的进步、粮食产量的增加、农业产业化格局的形成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全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农村新能源建设形成规模

    迁安市的农村新能源建设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主要是试点示范推广户用“独眼龙”式沼气池,这种沼气池寿命短、使用率较差。从2000年起,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支持力度,给迁安市农村新能源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农村沼气池建设掀起了高潮,引进推广了国家主推的“底层出料水压式”沼气池,目前已建成户用沼气池10万多个。市农业畜牧水产局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户用沼气池建设的同时,还积极稳妥地做好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在沙河驿镇养殖园区、北沙窝铺村养牛场建设两个100立方米沼气池并投入使用,国家级大型沼气工程福源养殖场1000立方米沼气池已开工建设,年底竣工。为节约农村燃料,2008年迁安市引进推广了北京型节能吊炕,并在杨各庄镇阎官屯村召开了全市节能吊炕现场会,培训节能吊炕技术人员400人,全市节能吊炕建设数量达到8万铺。此外,秸秆气化炉等新技术也得到示范应用,目前已安装秸秆气化炉334台。

    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经过60年发展,迁安市农业耕种已基本告别原始的人力、畜力作业阶段,正在向大面积农业机械化迈进。截至2008年底,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9%以上,迁安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90.1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0912台,2008年实际机耕地面积3.5万公顷,机械播种面积5万公顷,机械收获面积3.5万公顷。自2004年被国家、省列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示范县(市)以来,迁安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规范管理,强化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五年来,迁安市累计争取国家、省、唐山市三级财政投入资金699万元,新增各种补贴机具2160台,受益农户698户,拉动农民投资1169万元。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机作业领域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农业抢收抢种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日趋完善

    2004年,经市编委批准,迁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正式在市农业畜牧水产局挂牌成立,2009年9月通过了河北省资质和计量认证。该中心承担着对全市农产品质量监测职能,为迁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农业行政执法、农产品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贸易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产品消费安全、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工作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自2008年以来,南北两个市场检测站始终坚持每天从基地或市场抽样检测64个,仅今年上半年,就累计抽检样品1.2万个,抽检合格率99.8%以上。对抽检不合格的样品,重复检测两次,对重检仍然不合格的样品,及时协调工商部门下架退市。同时,结合国家级农产品综合质检站项目,迁安市进一步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在市区南北菜市场、7个超市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检站,建立了8个镇乡区域检测站和3个流动检测站,从而形成了市区全覆盖、市域全辐射的功能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粮油菜大宗农产品持续增长

    近年来,迁安市在全市范围内示范推广了大批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有效地促进了迁安市粮油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一是以杂交玉米为代表的粮油菜新品种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迁安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式引进杂交品种“丹玉6号”等新品种,淘汰了“白马牙”、“唐山白”等品种,使玉米单产从150公斤提高到了300公斤;八十年代引进了抗病、抗倒型的“冀单13”、“唐单2号”等优种,使玉米单产提高到了350公斤;九十年代又引进了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沈单7号”、“唐抗八号”等新品种,使玉米单产提高到了400公斤;到2000年后“农大108”、“东单60”、“丹玉86”、“丹科2150”等超高产优质专用型玉米新品种大面积应用,使玉米单产提高到了500公斤以上。小麦从“东方红三号”开始,陆续引进推广“丰抗八”、“丰抗13”、“京冬6号”、“京冬8号”等新品种,使小麦单产由原来的15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00公斤以上。花生先后引进推广了“徐州68-4”、“花37”、“鲁花11”、“鲁花14”、“花育16”、“花育22”等新品种,使花生单产由原来的不足100公斤提高到了现在的300公斤以上。甘薯品种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淘汰农家品种后先后引进了“一窝红”、“3138”、“徐薯18”、“冀薯98”等新品种,使甘薯单产由原来的不足10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2500公斤以上。二是大批高产配套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迁安市先后示范推广了花生地膜覆盖技术、旱地花生高产技术、旱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甘薯模式化栽培技术、吨粮田栽培技术、花生中低产田规范化栽培技术、玉米甘薯小麦三大作物组装配套技术、小麦-玉米(或花生)-白菜(或豆类)立体栽培技术、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瓜菜高产栽培技术等61项高效增产农业技术。其中,花生地膜覆盖技术自1983年推广以来,每年种植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平均每亩增产花生110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0元,共可增产花生30万吨,增加经济效益10亿元;设施蔬菜起步于1992年,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已达到4.5万亩,年经济效益4亿多元。三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显著。全市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00万亩,平均亩节肥3.23公斤,亩节本12.13元,亩增产16.28公斤,亩增收34.84元,总节肥0.323万吨,总增产1.628万吨,总节本增收4697万元。四是农作物病虫害综防能力不断增强。迁安市植物保护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强化,检疫检验能力不断提升,防控体系不断加强,信息体系不断改良,绿色植保技术深入人心,使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由过去单一的“个体防治模式”逐渐改变为“专业化统防统治”与“个体防治模式”共存的局面,病虫草鼠害统防统治率已达到46.1%,防治理念也从原来的“就防治而防治、见虫治虫、见病治病、单一化学防治”发展到现在的“以提升植株自身抗性、优化植株田间小生态环境为基础,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多种植保措施和管理技术并重的综合防控”。同时,加快了高毒农药替代工作的步伐,目前迁安市已全面杜绝了甲胺磷、1605等高剧毒农药,先后引进了甲基阿维菌素、吡虫啉等生物杀虫杀菌剂,其应用也由原来的87.2%下降至现在的25.9%,除草剂的应用比例则上升到了54.6%。通过加强植物保护措施,迁安市主要粮食作物的病虫害损失率一直控制在3%以下,挽回粮食损失占产量的比率由7%提高到现在的11%。

    站在新起点,谋求新跨越。现在,市农业畜牧水产局全体干部职工正以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为指针,努力谋求全市农业的大发展、大跨越,决心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做出更大的贡献。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