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魅力钢城谋求“绿色转身”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0:36:12
阅读:2327 迁安信息港消息
曾几何时,迁安黄台湖垃圾成堆,沙土飞扬。而如今,“黄台六岛犹如人间仙境,绿水长堤赛北国江南”;“千亩碧波轻荡漾,满目苍翠跃眼帘”。
曾几何时,迁安小铁厂、小钢厂家家点火、处处冒烟,而现如今,以首钢迁钢公司为代表的迁安钢铁企业走向了集团化、集约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厂区内绿树成荫,芳草遍地,再也看不到滚滚黑烟。
“在田园中建城市,在公园中建社区,在花园中建企业。”河北迁安以资源性经济转型为契机,不断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增长的发展方向,魅力钢城迁安正在悄然实现“绿色” 转身。
城市建设让位于树
魅力钢城彰显绿色情怀
迁安街坊巷里传颂着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在新建的黄台山公园,有一棵“幸运的杨树”。说它“幸运”,是因为它处在公园跨湖上山的小桥北头,正对桥头路口,这棵杨树并没有因为挡路而在修建公园时被伐掉,反而在树的根部专门围了石板、修了树坪,一棵极为普通的杨树被保护起来,人们上下桥时都从它身边绕行。
迁安,城市建设让位于树。
这就是迁安人的绿色情怀。正是这绿色情怀让一个个高高矗立的荣誉迎面而来: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河北省环保模范城市……
荣誉的背后是这样一串闪光的数字:迁安有林面积已经达到6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8.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6%,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1平方米,绿化工作已经走在唐山乃至全省的前列。迁安市区内夏季气温平均下降了2摄氏度,空气湿度增加了20%,负氧离子含量增加了20%。
三里河生态走廊是迁安市生态建设的一大亮点,也是迁安市城市面貌的亮丽风景。在荷花广场、儿童戏水区、艺术小庭院、亲水平台、林下广场等多个特色景区的间隙,共栽植常绿乔木1.82万株,栽植落叶乔木4.51万株,栽植灌木39万株,栽植地被35.72万平方米,使绵延13.4公里的河道绿树成荫,成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乐园。这个工程,获得了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
其实,迁安是一个典型的半山区,山多、沙多、土地相对贫瘠。靠资源,迁安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历届党委、政府从未放松过对绿色的追求,“为老百姓创造满意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的起点和终点。”
几经努力,“高山远山松柏山,低山丘陵花果山”的生态美景出现在迁安大地。目前,迁安已建成了5大生态体系:在北部长城沿线和西部山区建成了15万亩松柏生态林带、5万亩果树经济林带,初步形成了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的绿色生态体系;在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两侧初步形成了以风景林带为主体的绿色通道体系,绿化面积达4.6万亩;在滦河、青龙河、沙河等大小河流两侧的河滩沙地,累计完成造林20万亩,形成了以速生丰产林为主体的防风固沙绿色防护生态体系;在平原、沙地、坡坎完成造林绿化5.5万亩,形成了以林带、林网为主体的绿色防护生态体系。
在迁安植树造林的持久战当中,有一项工程不得不提,那就是“百矿披绿工程”。对此,国内多家媒体曾把这项工程形象地称之是“为钢城疗伤”。
这是当时一组动态的报表:2008年3月26日,全市96家矿山企业编制完成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设计》,占全市确定的117家重点企业的82.05%,收缴保证金3843.81万元;3月31日,全市117家重点企业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设计编制工作全部完成,有54家企业开始施工建设;4月16日,全市再次收缴保证金6253万元,有108家企业按照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设计要求开始施工……
一呼百应,这项合民心、应民意、中要害之举立即得到全社会的共鸣。“百矿披绿”工程真正成为迁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验场。到2009年底,城市具有绿化治理任务的企业534家、应绿化面积9345.3亩,已绿化面积7218.1亩,占总任务的77.2%,其中尾矿库应绿化面积4777.8亩,已绿化面积3266.12亩,占总任务的68.4%。栽植各种树木1.7亿株,投入工作量208.6万立方米,总投资7000万元。
座座尾矿坝体上的浓浓新绿,向人们昭示着69万迁安人民科学发展的决心;棵棵亭亭玉立、吐蕊展绿的小树,在1028平方公里的迁安大地上展示着科学发展灿烂的明天。
在迁安,像三里河生态走廊这样的景致并不只是一处,如黄台湖景区等。而大规模的绿化工程又何止“百矿披绿”一个,如“通道绿化工程”等。在今年的雨季造林绿化工作中,把京沈高速公路、长城旅游路等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作为造林绿化工作重点,计划实施荒山造林绿化2.16万亩。
2008年8月,美国林肯市市长到迁安考察,在美丽的黄台湖风景区,他由衷地赞美道:“没想到一个山区内陆城市竟如此美丽,堪比沿海城市大连啊!”
迁安市的生态建设,彻底颠覆了传统矿区城市留给人们的印象,它变成了一个绿色的宜居城市。
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节能减排建设低碳之城
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要消灭企业:节能减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宁可丢掉GDP,也要还群众蓝天碧水,也要为群众和子孙后代留下好环境。
在迁安,传颂着一段被誉为“勇者断腕”的故事:2007年5月20日,一则惊人的消息从九江线材有限公司传出“经董事会决定,8月底前拆除5座炼铁高炉。”这无异于一枚重型炮弹落地:“董事会是怎么想的,钢铁市场红红火火,这5座高炉每个月都能挣2000万元呀!”
集团董事长赵玉江说:“不能再干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的事了!花再多的钱也要实现节能减排达标。”
居安思危,冷静思考,迁安人审时度势,确定了坚持以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理念。迁安市委、市政府认为:“宁可丢掉一点GDP、减少一些财政收入,也要还群众蓝天碧水,也要为群众和子孙后代留下好环境。”
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步入低碳发展的重要一步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为此,迁安市从2007年起投资7800多万元,在全国率先用“三统一”模式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县级总量控制办公室,制定高标准的县级节能专项规划,使节能减排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为有效实现减排降耗目标,迁安市依法取缔关闭非煤矿山179家、危化企业15家;累计淘汰落后炼铁能力480万吨、炼钢能力8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6.6万吨、强制拆除小竖炉171座,累计年可节能260万吨标准煤、可减排二氧化碳5874吨。同时,完成节能重点项目20多个,完成减排重点工程,如钢铁铸造企业烧结烟气脱硫、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36个。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迁安市注意到,企业治理和调整仅是实现目标的一部分,节能减排需要全方位努力,这其中就包括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2008年开始,河北省迁安市展开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对总建筑面积8182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成功进行了改造,其和平小区1号、2号楼的改造获得各方的一致好评,成为节能改造的示范。按照计划,迁安自2009年起用5年时间投入2.1亿元对全市94万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实施节能改造。目前,迁安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已全面展开。
迁安市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不但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改善和美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据测算,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不仅改善室内的舒适度,而且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年可节约采暖能耗17.2公斤标煤以上。
截止到目前,该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已完成21.12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830余户。节能减排工作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更直接变成一项利民的工程。
一年后,节能减排,迁安市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共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26座、25吨转炉2座,分别淘汰落后炼铁能力480万吨、炼钢能力80万吨。
完成节能重点项目20多个,完成减排重点工程,如钢铁铸造企业烧结烟气脱硫、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36个。与此同时,节能减排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投资7800多万元,在全国率先用“三统一”模式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县级总量控制办公室;在全省率先制定高标准的县级节能专项规划……2009年10月,河北省环保厅公布2008年度“城考”结果:22个县级城市中,迁安市再度名列榜首。把一个大大的“!”写在了迁安的碧水蓝天之间。
宁可少要一点GDP
也要建设“绿色钢城”
“绿色迁安”既有城乡环境的生态之绿,更彰显的是科学发展的理念,描绘的是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绿色社区、绿色村庄、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突出的是生态、安全、自然、和谐、低碳、清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
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是发展模式的转型。早在2007年8月,迁安市委四届三次全体会议明确了“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多业并举的市域经济发展格局”的目标。此后,迁安市委和市政府在探索中更加明确地提出:“宁可少要一点GDP”,也要建设“绿色钢城”。
围绕这个目标,从2007年开始,迁安依法取缔关闭非煤矿山179家、拆除200立方米高炉25座,提前一年半淘汰落后产能,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该市还按照省政府批准的《铁矿矿产资源整合规划方案》,对39个设置不合理的采矿权进行整合,将其设置为14个采矿权人,促进了资源向优势企业配置。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科技创新企业、新能源受到高度关注。全市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9家,成立了首钢迁钢公司博士生迁安工作站;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在迁安建有产学研基地,北京科技大学在迁安设立研究生教育基地;在省级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区内配套建设了科技企业孵化器。2009年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7%,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86%,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
2010年1月,河北力通磷酸铁锂新能源材料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它以同时满足动力电能输出和水能、风力发电、太阳光伏发电等电能储存功能,填补了省内空白,并被列入了“十一五”期间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
在全市的努力下,今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4.2%和7.5%,大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5天。
低碳发展已见成效。但对于迁安市的领导者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转型发展还需要深化。今年他们进一步提出:牢固树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确立绿色增长方式;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绿色迁安”建设。该市决定三年内将钢铁、焦化等所有资源实行循环利用节能减排,争取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源累计下降15%以上。“在田园中建城市,在公园中建社区,在花园中建企业,打造生态型、田园化钢城景观”,迁安人的这个动人愿景一定能实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迁安市不仅在工业上努力实现转型发展,迁安的农业、农村建设也逐步向低碳方向发展,绿色观光旅游农业等正在兴起,绿道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
未来三年内,迁安将依托滦河和主要交通线,植树造林1.2万亩,打造“两横两纵”的绿色廊道,依托廊道建设四个百里经济林带,把绿道打造成迁安发展旅游经济之道、农民致富增收之道、市民休闲健身之道、农民致富增收之道。绿道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深化旅游功能和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已经开始建设的三抚路北部绿道,计划绿化面积2200多亩,横跨5个乡镇,沿途有徐流口风景区、上庄万亩蔬菜种植园区、白羊峪风景区、红峪山庄风景区等多个旅游风景区和农业园区。以绿道为藤,把各个旅游景点连接起来,以“顺藤结瓜”的形式,在沿途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公园、农业观光园、采摘园,作为休闲绿道驿站,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的田园景观,大力开发自行车游、自驾车游等旅游经典路线。通过绿道建设,迁安将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绿道建设将有力地推动迁安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民增收开辟多元化的渠道。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林木蓄积生长量将达到每年每亩达1.6立方米,每亩杨树可为农民增收750元。通过推广树下种草,栽植紫惠槐等模式,每年每亩可增加林地收入1500元。林业的发展促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土地耕作中解脱出来,从事非农业生产,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600万元,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包括林草间作,林苗间作、林下养家禽等符合经营模式,推广面积可达10万多亩,年增效可达3000多万元。绿道还将成为城镇公共服务职能、文化职能向农村辐射延伸的重要通道,大大缩小了城乡发展的差异。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已经有人被骗!迁安市民相互提醒!
90天!迁安这条路即将硬化修缮,位置就在→
广告推送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