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四五”转型中“迁安印象”之我见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0:35:33

阅读:2761
迁安信息港通讯员消息:

 

623日迁安市委召开的四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胡国辉同志作了题为《全面实施“四五”转型攻坚计划,向着“魅力钢城、绿色迁安”目标加速前进》的报告,洋洋洒洒,字字千钧,凝聚着领导、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吹响了建设“魅力钢城、绿色迁安”、实现第三次跨越的进军号角。

“四五”转型攻坚计划中,提出了“‘三区’互动”概念,将全市1208平方公里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其中,中部和南部生活服务区,定位于优化开发的都市文化生活区,重点发展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以河东区都市文化生活区为核心,建设优化发展区。依托滦河、三里河生态景区,建设“青山环抱、绿水绕城、文化繁荣”的山水文化宜居城市。

同时,提出了以滦河滨河景观带建设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城市文化生态游、民俗文化游、生态体验游,突出生态休闲、体验自然的特色品牌,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开发“两轴两带”、打造转型发展新亮点上,立足于彰显内涵、展示风格、体现气魄,把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推手,通过采取这一系列措施,切实强化“迁安印象”。

何为“迁安印象”,我认为“迁安印象”就是具有迁安特色的、人无我有的,能够给人留下美好回忆且永久不忘的东西———迁安元素。要强化“迁安印象”,就必须强化“迁安元素”的作用,构成迁安元素的内涵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的东西,需要挖掘和整理;另一个是未来的东西,需要奇特的创意并成为杰作,最终成为历史。因为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要适应未来的需要,就必须充分借鉴历史上的成功经验。

下面,围绕强化“迁安印象”,充分运用历史上的“迁安元素”,谈几点认识:

一、强化品牌意识,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党的十六大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将“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基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我国确定了“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力争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到“十二五”末实现主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7年翻两番。

“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成为各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词,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一个地区更要有自己的文化。在地区文化建设中要把区域内的文化旅游要素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规划,使之成为区域特色明显,布局趋于合理,功能日臻完备的文化旅游产业群,着力打造知名文化旅游品牌。这个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就是“迁安印象”的最好表现形式。

无论是企业的产品、还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要走知名品牌之路,保证“印象”深刻,必须在先进文化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创意设计和品牌包装。广州市增城区绿色通道能够搞出特色,吸引各地人士前去参观,就是因为他们引进、消化、吸收了先进的设计理念,迁安文化品牌建设中,要融入更多的“迁安元素”。

二、基础性文化工程建设,应该与历史文化遗存紧密联系起来

迁安,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4.2-5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几经嬗变,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更名为迁安县,1996年撤县设市。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许多遗址遗迹,是名副其实的“迁安元素”,更是迁安宝贵的历史财富,这些遗址遗迹已经深深地烙上了“迁安印象”。如:

1)迁安境内的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安新庄新石器时代遗址。

2)迁安境内发掘出的古菱齿象化石(3.85米、长7.5米,距今约1.2万年),其高大和完整程度,目前在国内同一种类象骨化石中首屈一指。

3)曾有的清节祠①,黄台山的“凌云亭”②、文箕石、黄山宫③、栖真寺、龙王庙、药王庙等。

4)轩辕氏与黄帝故都。

5)旧县城内的文峰书院④、文昌宫、魁星阁及夏官营镇的文峰塔⑤。

6)三里河畔的明朝工部尚书、太子太保才宽墓⑥、御史王和墓。

7)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东行署驻地———太平庄乡尚庄村⑦。

8)杨十三、杨秀峰的故居及当年经他们开办的 “四团堡乙种工业学校”旧址等。

进行文化旅游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对这些历史的东西进行挖掘、修复或重建,使之成为历史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赴江西考察,感触最深的是滕王阁。滕王阁与岳阳楼、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阁因序名,城因阁名,南昌城与滕王阁相得益彰,历史上许多名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墨宝,人们即便不知南昌城也闻名滕王阁。滕王阁28次重建,地址总有变化、规模建制在增大,最后一次是战争年代被毁,上世纪80年代重建。1300多年来,其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江西游必去的景点之一,凡到过之人无不为之慨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但文化工程,特别是传统文化建设方面欠账太多。有位哲人说过:“江山之好亦赖文章相助”、“古今不朽之业,其必有籍以存”。也就是说在“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太平盛世里,应该“赖文章相助”、“有籍以存”。历史的东西只要是健康的、闻名的,复建出来会更有影响力。如果把文峰书院、文峰塔、凌云亭等历史遗迹和“四五”转型攻坚计划中欲建的黄台山景观塔有机联系起来,慎重对待黄台山这个商周遗址,借重这次城中村改造的机会,复建“文峰书院”,再辅之以文峰塔和碑刻群,足可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处亮丽的景观。因为,目前在全国最为著名的长沙岳麓、庐山白鹿洞、嵩山嵩阳和商丘应天府等四大书院都在南方,黄河以北没有一家,如果把迁安旧有的文峰书院恢复建立起来,可以增加迁安的历史厚重感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中国北方“惟一”,一定会吸引更多游人的目光。

在规划中,应将黄台山与城区周边地区的蟒山、龙山、岚山、岳孤山、五里山有机联系起来,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一个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在领导重视的同时,要么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要么就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风光是大自然赋予的,没有选择余地,而历史文化是历代贤达不断努力的结果。我们迁安有些自然资源,同时,我们的历史文化还是较为发达,就是挖掘利用不够,何不趁经济繁荣期予以充分挖掘和利用。

文峰书院恢复建设后,赋予其全新职能,把诗词协会、书法协会、皮影协会、传统文化教育协会等组织融入其中,收拢学术人才,进行必要的讲学、交流活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宣传“江山之好”。

三、文化工程建设的内涵,应该与地方历史文化内容传承相结合

在迁安的历史上,先人们留下了许多积极健康的历史文化,不妨例举如下:

1)轩辕氏与黄帝故都。对此,任重远先生颇有研究并著述成书———《迁安黄帝古都》。2002年,费孝通为迁安题词“黄帝胜迹,光耀千秋”。

2)“殷之‘三仁’”(比干、箕子、微子)之一的箕子,是“中华第一哲人,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有的学者认为“其避走之朝鲜国,地点在滦河与青龙河之间,也就是迁安地区”。箕子和他的后人就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在迁安考古过程中,曾经发现了许多箕子用过的文物。

3)伯夷叔齐,生活在公元前11世纪,与箕子同期,据史书记载,在他们身上曾发生许多故事,均充满仁爱思想,儒家文化是夷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称之为“二圣”,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所以,夷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广泛的影响,更是我们迁安土生土长的历史文化,挖掘、弘扬夷齐文化不但没有政策障碍,且有很大的传承空间。友邻县区都在做孤竹国和伯夷叔齐这个知名文化品牌的文章,有的已经在国家和省被抢注,给我们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4)长城文化和滦河文化。有万里长城中仅有的I.5公里大理石长城,堪称长城绝景。滦河是迁安的母亲河,纵贯迁安南北45公里,有许多遗迹和掌故。

5)历史文化名人。东汉末年的公孙瓒(因功封都亭侯)和三国时期的韩当(得到孙权的赏识,封石城侯);唐朝时除唐王征东留下许多遗址遗迹外,太子李贤还曾作《黄台瓜辞》⑧,诗人高适的《塞上行》;据统计,明朝有进士32人、举人77人,其中著名的才宽、王和,清朝有进士23人、举人155人,这些有功名者留下了许多诗篇;同时,也曾在迁安为官的戚继光、萧颐、张太复、张济、赵云翔、端木长宏、张梦笔等都留下了许多歌颂迁安的作品;清康熙大帝曾来迁安,并有许多传说故事;近代有革命先驱杨十三、杨秀峰等;新中国又有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迁安留下墨宝,亦有许多名人雅士助推文化建设,如中将杨兴隆、许胜,少将郎友良,篆刻家古泥,博导李润新、薛荣久。

四、建议市委、市政府对这些文化工程建设引起足够重视。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使之成为传世杰作

                                               201078

  释:

①清节祠,即夷齐庙,其规制非常宏大,修建年代不详,据考证,地点在彭店子乡坨上村南,有“滦水经其前,清风台居其后”等描述。许多帝王曾有封诰。

②凌云亭: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是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熊茗斋,精堪舆术,游黄台山,登高四顾曰:壮哉!后倚秦关,右抱滦河,前对岚山之麓,左襟三里之河。烟波浩渺,溪涧萦回,诚负郭胜地也。若于此山之颠建一亭以象文笔,文箕石以象砚,则邑之人文科第必将联翩鹊起。邑绅郑兰,韪其言,请于邑侯,因建此亭,名之“凌云”,非状其高,盖寓邑人共登青云之意也。亭即建,而邑之登科第者踵相接,亭中旧悬“题名榜”——— “凌云亭”闻名遐迩。

③黄山宫,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太宰常英奉诏修黄山宫。次年文成帝曾巡平州至黄山宫。黄山宫在县城西。

④文峰书院,曾用名安昌书院,其建设年代大约在明朝。故址瓦房三层,每层三间,然延师课士,为一邑文薮由来已久。自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停止科考,改为高等学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改为师范讲习所,后又改为乡村师范学校、初级中学。

⑤文峰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在夏官营镇团山上,塔高20.4米,13层八棱形,塔基周长19.2米,1976年地震损毁严重。1985年经唐山市文化局批准,于46日至20日被拆除。

⑥才宽,明成化年间戊戌科进士,官至总制三边,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

⑦太平庄乡尚庄村,曾为抗日战争时期冀东行署驻地。李运昌、李楚离、张明远、杨思路、曾克林、李中权等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这里不但有行政机关,还有医院等后勤机关,有兵工厂、弹药库等,其中的山洞等一些遗址遗迹尚存。

⑧《黄台瓜辞》,唐高宗太子李贤作。内容为“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四摘抱蔓归。”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