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从诸城经验看迁安城镇化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0:34:34

阅读:2482

据迁安信息港通讯员消息 
诸城,是整建制推行农村社区化的先行者。自2007年以来,诸城市在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诸城市在2007年找到另一种焕发市民活力的‘良药’!”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一书中,作出如此断言。他在书中专门用一个章节的篇幅介绍了诸城农村的“两公里社区服务圈”现象,并将其作为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之一“艺术与学术的萌动”的有力论据。

2008年以来,诸城市先后获得 “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中国农村信息化领先地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诸城市地处鲁东南,是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个县级市,2009年财政总收入40.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6亿元。该市于1987年撤县建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市和乡村城市化试点市。诸城市市域东西最大横距66.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2公里,总面积2162.7平方公里。全市下辖13个镇乡(街道),208个农村社区,1257个行政村,总人口106万。2009年建成区面积40.71平方公里,人口29.2万。

2007年以来,该市全面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果。为统筹城乡发展,诸城市将全市1257个村科学规划为208个农村社区。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服务和有发展潜力等原则选择中心村,在中心村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内设医疗卫生、文教体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服务站,服务半径为2公里至3公里,覆盖1000户至2000户居民。

“2公里社区服务圈”是诸城市农村社区的显著特点。政府通过把公共服务“打包”送到农民身边,吸引农民到社区中心村居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农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培育了社区意识,在精神层面上加速着非中心村群众向中心村聚集融合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为学习借鉴诸城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有益探索,破解我市城乡统筹发展及社区建设的难题,近日,市城乡规划局一行五人赴山东诸城考察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城镇化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准确把握城镇化的动力、过程及形式,科学合理选择城镇化道路至关重要。

城镇化的动力有三,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三种动力主导了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加速阶段、成熟阶段三个发展过程。

城镇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也包括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城镇化可分为有形的城镇化和无形的城镇化,有形的城镇化是指以城市空间拓展、人口产业聚居、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等有形建设过程;无形的城镇化是指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延伸,农村农民思想、精神、价值观念的转变等无形的服务影响过程。有形的城镇化和无形的城镇化切入点不同,但二者的完美结合是城镇化科学稳定推进的保障。

城镇化在全国蓬勃发展,各地出现了多种典型模式。主要有以苏州、无锡为代表的“直接城镇化”模式、河南新乡市的“就地城镇化”模式,此二者均属有形的城镇化,其区别是城镇化不同的推动力决定的不同的人口、产业集聚方式。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工业发达,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导推动力,城市对于产业和人口的接纳能力较强,因此选择的是产业和人口不在中心村集聚,而是直接到镇或县城集聚的城镇化道路,即“直接城镇化”道路;河南新乡地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城镇化的主导推动力是农业化,因此选择的是合理耕作半径内几个村就近组成社区,农民在社区内居住,不改变生产方式的城镇化道路。二者都是以政府大力推动农民和产业迁移为主要特征,在实现人口集聚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以有形的城镇化促进无形的城镇化。

诸城市以2公里为服务半径打造农村社区,突出社区中心村的功能,使其作为城镇化的关键节点和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重要平台,整合优化各类资源,推动周边村民向中心村聚集融合,使建设投入、服务和辐射半径等方面的难题迎刃而解。目前,诸城市农村社区变得越来越有“城市味”,越来越多的农民不用进城就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由“家族人”、“村里人”变身为“社区人”,形成了农村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诸城模式实际上是以无形的城镇化促进有形的城镇化模式。诸城市首先在不迁移农民的基础上,把全市1257个村庄划分为208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以“耕作半径两公里,农民交通半小时”为辐射范围,每个社区确定社区中心村,在社区中心村集中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重点推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建设、管理体制建设、平安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八项建设内容,把农村社区作为一个载体、平台和吸附磁体,引导农民向社区有序迁移。其次,诸城市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全市工作的重点,纳入镇乡领导班子考核一票否决项目,并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奖励考评办法,使镇乡成为了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的责任主体。第三,诸城市大力实施行政职能下放,调动各方面人力、物力支持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的平台,在农村社会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和工作切入点。农村社区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市与农村新型关系的重要尝试。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可以通过农村社区延伸,农村经济发展资源可以通过农村社区有效集聚和使用,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和人际关系可以重新架构,农民接受和认可程度较高,是非常具有推广价值的城镇化推动措施。

我市正在编制的《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确定了中心城市———城镇组团———农村社区———保留村庄四级城镇体系结构,农村社区建设也是我市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针对我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期、地域差别明显的特征,提出了差别城镇化发展战略。我市西部、南部乡镇工业基础强大,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导推动力,采取“全域城镇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农民向城市、城镇组团、农村社区集聚;北部、东部乡镇工业基础较弱,农业化是城镇化的主导推动力,要以农村社区公共平台建设为重点,走“就地城镇化”道路,稳妥有序地推动农民向社区集聚。

诸城市的农村社区建设对于我市尤其是我市北部、东部农业地区的城镇化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我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学习借鉴诸城市的城镇化经验:

一、将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全市尤其是针对我市东部和北部农业地区城镇化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提格上位。山东省委已将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战略工作来抓,出台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鲁发〔2009〕24号),各地级市、各县(市、区)都参照出台了执行文件,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比如诸城市相继出台了《中共诸城市委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化发展的意见》、《诸城市鼓励支持农民居住向社区中心村融合聚集的暂行办法》等。

二、将农村社区建设与镇乡考评工作有机结合,实现推动主体下移。该市先后出台了《中共诸城市委、诸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扩大镇乡街道管理权限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并通过有效的奖励考评办法,充分调动了镇乡尤其是主要领导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诸城市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

三、协调联动,整合力量,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推动力量。诸城市成立了农村社区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为促进人口向社区集聚,诸城市政府成立了农民居住向中心村聚集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为促进土地流转和高效使用,由国土部门牵头成立了土地增减办公室,负责协调农村社区建设中涉及的建设用地、土地置换、土地收益分配等相关工作。

四、坚持多元投入,做好资金和人力保障。山东省要求每个县(市、区)和镇乡财政都要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组织运转、社区服务开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鼓励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化发展;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市直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人员定期进社区服务制度,镇乡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到社区工作,每年考选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

五、鼓励创新,鼓励探索。城镇化没有成熟的经验和道路可以参照,各地都在不断探索。要创立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城镇化建设中来,在尝试中发现典型,总结经验,走出一条具有迁安本土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来。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