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迁安县:黄台山上古八景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5-01-04 10:11:11
阅读:1417黄台山虽不高大,却盛名久负。《东周列国传》中“山有黄台水有濡,周围百里令支居”诗句,描绘出这里依山傍水,景色优美,早已是古令支的象征。据史志记载,黄台山上古有八景,古人吟咏诗文十余篇。
第一景 栖真寺,相传唐朝李渊所建,顺治二年(1645年)邑庠生魏焕等修葺。
康熙年间迁安知县王永命《别黄台山》诗云
南望黄台秀,端崖若岿然。
岩栖流刹古,滦水过山前。
落日分丹霭,余霞散雨烟。
春秋成胜览,佳会自年年。
黄台山全景
黄台晚照
刘鸿儒有诗云:
题黄台寺
山水重相知,黄台系人念。
敦庞太古形,未加雕凿艳。
中峰戴招提,老僧珠莫玷。
峦气封窗翠,云容衣袂染。
巨石虎豹蹲,郁林排壑堑。
日受滦龙攻,屹然不可占。
蜿蜒奔南溟,昼夜波光滟。
临兹洗心胸,俗尘欻自敛。
来往游无期,境缘幽不厌。
第二景 塔影胜景。县志记载,靠近县城那面,原有一座佛塔,直立山巅,傍晚出现塔影,是迁安一大胜景。滦州翰林石申描写此景:“夕阳朝霞,照遍四野,如孔雀开屏,似彩带翻舞,青山绿水,气象万千”。
邑闺媛高顺贞诗云:
黄台夕照
日薄众峰低,紫翠变俄顷。
返照上孤亭,空山荷笠影。
第三景 山上山下两山亭。旧县志记载,康熙年间知县唐九维,自构山亭于黄台山之麓。后知县张一谔《登黄台》诗云:
循郊驻辔历苍苔,极目清空翠嶂开。
野鸟含枝云外出,山僧指日水边来。
欲吹青蔼金披谷,已送丹霞半人台。
何日桑麻盈四境,莫教中泽雁鸿衰。
乾隆丙寅年(1746年),时任处州(故地今浙江省丽水县)太守的迁安籍人郑勋建亭于黄台山上。春夏之交,游人䜩集,远眺岚山,俯视滦渡,实在是迁安一胜景。李成性吟诗:
午日游黄台山
瑞草新悬艾,娇花已绽榴。
渔家三里远,僧舍十分幽。
仰陟黄台巅,俯看滦河流。
渡头人似蚁,山脚石如牛。
酒任醉翁意,诗寻骚客愁。
第四景 三座庙,民国二十年(1931年)《迁安县志》记载黄台山曾有“龙王”、“药王”、“三皇”等三座庙。
第五景 西来庵。位于黄台山东侧,因庵主向游人施茶,俗呼茶棚庵。
第六景 凌云亭。清道光十年(1830年)熊名斋游黄台山目睹黄台山之胜境,想到如在山顶建一亭,以象征文笔,山北文箕石以象征文砚,县内文人科举考试中者必将联翩鹊起,于是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曾任过处州太守的县城乡绅郑勋请求县令修建了一亭。取名“凌云亭”,并非形容亭之高,而是寓有县内文人共登凌云之意。亭中曾悬题目榜,历年科举试中者都题名于其上。凌云亭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毁于狂风,次年重修易为石柱。道光三十年(1850年)县令于峤溪认为此亭不利官府下令拆毁。清同治九年(1870年)县内禀生金培元筹资重建。至民国20年(1931年)时已倒塌。马恂曾写《凌云亭诗》,录其一章:
龙头戴亭如戴冠,龙抓攫亭如弄丸。
霹雳横飞火千尺,白点坠地敲银盘。
怒扫高林掷烟碧,半空云水腾波澜。
第七景 文箕石,俗名簸箕石。在黄台上背后,形如簸箕。邑人李安仁刻“文箕射斗”四字于石上,又名曰“聚米”。水涨不没,验年丰凶。
邑人刘都宪鸿儒诗云:
箕石有感
突兀文箕石,狰狞蹲山麓。
浩渺汇积流,根柢若空谷。
渊深不可测,中有蛟龙屋。
澄泓倒云影,洄旋撼地轴。
乞祝应如响,岁岁效霡霂。
灵境不纪年,盛时多丰熟。
忆昔儿童游,临岸足蹜蹜。
……
第八景 佛爷石,黄台山东主峰顶有两见方高大巨石,巨石东南刻有一佛像,俗称“佛爷石”。山下原有西关通往山南小李庄,县城路过黄台庄通往小李庄的两条道,过往行人均可见山顶佛爷石景观。
风景优秀的黄台山在日伪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被破坏得十分荒凉。这里曾成了日寇残害我军民的杀人场。
解放后,人民政府出资在山上植满了果树,开办了农场。近年来相继在绿树掩映的黄台山东和山南,修建了老干部疗养所,县农业技术中学,县干部学校,县电视大学工作站,山北修建了民兵训练基地。黄台山又以崭新迷人的风姿展现在人们面前。如今登上黄台山顶,极目北眺,莽莽的燕山之巅飞舞的巨龙,使人油然而生伟大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强心;向东北俯视迁安县城,那高耸的电视铁塔,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使人感到故乡在一日千里飞驰,从而催人奋进!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最新进展!迁安城南这一住宅项目批前公示牌已出!
已中标!迁安夏官营镇这两个村将迎来新变化!
最新消息!承载迁安人记忆的购物中心即将拆除!
事关所有迁安人!这个项目成功中标!
已中标!迁安这所中学将迎来大改变,是你的母校吗?
广告推送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