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小孝星”朱玉龙:“我不倒,这个家就不会倒”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4-10-28 08:03:16
阅读:848勇挑家庭重担,向亲朋邻里借钱救父;为学会给父亲输液,不惜在自己身体上练习扎针。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龚正龙 通讯员 朱艳辉
为救父亲,他曾两次向亲朋乡邻借钱
“妈妈,我回来啦!”10月23日,在山东打工的朱玉龙回到迁安市建昌营镇朱家店村的家中。在今年迁安市十大孝星评选中,18岁的他成为该市历届评选中年龄最小的孝星称号获得者。
朱玉龙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父亲朱福靠打工挣钱。由于中年得子,朱玉龙倍受父亲疼爱。一家人虽然日子过得贫寒,但也其乐融融。
2008年,不幸悄然降临,52岁的朱福得了脑血栓。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下了,本来就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母亲是个老实忠厚人,没有多少文化,见丈夫病倒,终日以泪洗面,有时甚至出现神智不清。
朱玉龙当时只有12岁,正在上小学5年级。在这种情况下,平时见人说话都胆怯的小玉龙爆发出了一种惊人的勇气,他丢掉腼腆,挨家向亲朋邻里借钱。
见到这么小的孩子如此懂事,乡亲们纷纷伸出援手。朱玉龙捏着借来的近500块钱,在姑姑一家人的帮助下,为父亲请了医生。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朱福终于清醒过来。得知是儿子借钱给自己治病,他泪流满面:“儿子,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爸爸好了就能赚钱养家!”
然而,祸不单行。2010年4月的一天,朱福脑血栓复发。这一次,朱玉龙再次向亲朋邻里借了近1000元钱给父亲治病,父亲再一次顽强地站了起来。
经历这些变故,小玉龙变得十分懂事,上下学的路上,他不放过路边的一根废铁丝、一个易拉罐等废品,因为卖点钱就可以为父亲买药治病。每天放学回家,他还帮助父母洗衣、做饭、收拾屋子,晚上给父亲洗脚。上学期间,他从没跟家里要过一分零花钱,没买过一次零食和玩具。
为能自己动手给父亲输液,他忍痛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
厄运并没有因为朱玉龙的坚强懂事就远离这个家庭,2012年4月,朱福脑血栓再次复发,全身处于瘫痪状态。
父亲生命垂危,母亲也因为悲痛和照顾父亲而更加神智不清,朱玉龙于是请长假专门在家照顾父亲。那些日子,为防止父亲生褥疮,每过一个小时,他帮父亲翻一次身,怕晚上睡过头就定上闹钟。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为父亲换洗尿布。父亲没有吞咽能力,吃饭喝水都很难自己完成,朱玉龙就慢慢将食物一口口嚼碎,然后一点点喂进父亲嘴里。
父亲每次输液费要10来元,为了节省这点钱,朱玉龙决定自己为父亲输液。他瞒着母亲偷偷地拿自己身体做试验,狠着心忍痛把针刺进自己的手背。经过反复练习,这个原来见着血就害怕的男孩,最终能准确无误地一针扎进血管。
扎针学会了,还得学会配药。给朱福治疗脑血栓的输液类药物有5种,朱玉龙认真向医生学习,仔细观察医生的配药程序和用药剂量。开始的时候,他每次配完药都请医生检查一下,后来渐渐熟练,配药用药都非常精确。皇天不负苦心人,坚强的父亲再次挺了过来,能扶着墙勉强站立一会儿。
为担负起养家救父重任,他边学习边打工
“除了每月150元的低保,家里没有一分钱收入。爸爸每月药费最低六七百元,我自己要上学,一家三口还要吃饭,我必须担负起养家救父的重任。”朱玉龙说。
当保安、当服务员、发宣传册、做销售……自2012年到迁安市职教中心求学开始,朱玉龙在认真完成学业的同时,把能利用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打工赚钱上。学校得知他的事迹后,为他提供了在食堂勤工俭学的岗位,而且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朱玉龙的功课一直没有落下。
2013年寒假时,朱玉龙找了份洗车的工作。通过努力,他赚到了1000多元钱,买了一口新锅和500元钱的煤,准备给父亲过一个温暖的春节,但没想到几天后,父亲就与世长辞。“父亲一生辛劳,我没能让他过上好日子,我觉得非常心痛和遗憾。”朱玉龙哽咽着说。
朱福离世后,朱玉龙的母亲也得了病,情绪极不稳定。“我不倒,这个家就不会倒。”这个历经磨难的坚强男孩坚定地说,“我会通过我的努力,让母亲有生之年过上好日子,也想回报那些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起拍价仅需27.54万元!迁安一房产将进行二次拍卖!
广告推送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