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迁安:荒山上结出“金疙瘩”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4-09-27 08:34:55

阅读:1133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在迁安燕山脚下的建昌营镇闫场村200亩精品板栗园内,30多人一边欢声笑语,一边打栗拾栗,一筐又一筐的栗蓬被装上农用车。“今年收成不错,板栗产量能达到2万斤,功夫没有白费啊!”板栗园园主王彦兴奋地告诉笔者。

   回乡创业包荒山

   今年38岁的王彦出生在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在当地有句俗语“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父母便给他起了王彦(艳)这个名字,对他寄以厚望。在当时的农村,干农活是孩子们的必修课,看见父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般的辛苦,王彦发誓要脱胎换骨不做“农民”。初中毕业后,王彦随几个“发小”到唐山一煤矿打小工,凭着他那股机灵劲儿,很快谋到了一个待遇不错的差事,彻底告别了黄土地,这让乡邻们心生羡慕。王彦心满意足地在唐山煤矿一干就是七、八年,也算是小有成就了。此时,迁安大地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域经济实力全省第一,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买轿车、盖楼房由从前的奢望变成了现实,当“农民”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了。这一切,让最初不愿一辈子当农民的王彦萌生了回家创业的打算。2006年春节过后,闫场村发包荒山,王彦投入了全部积蓄,盘下了村北那片“滑石山”。

   “别人的板栗是‘炒’出来的,我的板栗园也是‘吵’出来的”,王彦风趣地说。2006年,王彦辞去了煤矿的工作,承包了本村200多亩荒山,为此事妻子和他怄了一个多月的气。原来这片荒山并不算高,也就是一大片小土包,但表面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村民垒墙、砌猪圈还经常到这里拉石子,在外人看来是个不毛之地。其实,王彦心里早就有了打算。在唐山工作时,他看见糖炒栗子卖的非常火爆,而且迁西、迁安的板栗最受消费者欢迎,市场需求量最大。在那时,一个计划就反复在他心中酝酿,机会终于来了……。

   精诚所至金石开

   搞果树是个技术活,光凭一腔的热情是不够的,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王彦深知这一点。在最初整地的关键环节上,他就“大手笔”利用挖掘机深翻,将大、小石块、壤土分别放置,然后大石头砌成坝梗,小石块与壤土混合回填,保证土壤的透气性。“这样整地是有利长远的,在今年这样的大旱之年,板栗园一次水没浇,仍然获得了丰收,与整地的效果有很大关系”王彦说。苗木栽植时,他应用了覆地膜栽植技术,保水保墒,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5%,并因地制宜采用高密度矮化技术,开心树形,促进早结果、早丰产。2009年,板栗嫁接时,他更注重品种的选择,引进了燕山紫玉、燕山早丰、怀九等耐瘠薄、坐果率高、果质优良、香甜糯绵的优良品种。2010年,为了解决水源问题,他投资5万元,在山下打了一眼100多米的深井,保证了旱能灌、涝能排。

   王彦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即便这样,一个小小的疏忽,打击降临了。2012年,在防治板栗红蜘蛛时,因为延误了施药时间,打药时正好赶上板栗的花期,因为影响了授粉,板栗几乎绝产。为此事,王彦郁闷了好一阵子,平日里一向反对他承包荒山的妻子却一反常态,鼓励他、安慰他,使他重新振作起来。迁安市林业局得知此事后,也派出技术人员长期蹲点帮扶。“这几年,市林业局技术人员没少往我这儿跑,而且及时解决了很多问题,简直就是我的守护神!”王彦告诉笔者。

   大有作为天地宽

   “留金留银,不如留下一片林,王彦是这样想的,他也做到了。明年板栗园的亩产量就能提高到350斤以上,销售总收入可达80万元。他的板栗品种优良,管理水平一流,经济效益突出,值得广大果农借鉴。”迁安市林业局果树站站长张东升如此评价王彦。

   目前,王彦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合作,共同实施了集引进、研发、实验、推广于一体的板栗深加工科研项目。此项目能充分发挥迁安的自然地理优势,使板栗这一传统农产品趋于产业化、商品化,引导周边广大群众积极发展优质板栗,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下一步,我计划购买一批农业机械,以实现果树病虫害的统防统治,翻耕树盆,施入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肥力;申报有机食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统一印制包装,走高精尖科技路线,使之成为绿色、无公害的健康果品。总之,我要让这小小的板栗变成‘金疙瘩’!”王彦这样描绘自己的未来。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

热门资讯

广告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