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迁安:教育世家三代出10位教师 桃李满天下

原创 · 编辑:朱艳辉 李志芹 彭月娟 2014-05-07 08:35:15

阅读:1406

全家福。朱艳辉 摄

    迁安信息港消息(朱艳辉 李志芹 彭月娟 记者 邢丁)6日上午,记者一进冯冠儒老先生的家,就看到一张全家福的照片,这是一张普通的全家福照片,但在这张照片里有10位教师,他们分别耕耘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修、职业培训的岗位上,可以说是桃李芬芳满迁安。因为教学事迹突出,这个家庭分别于2005年和2013年两度被河北省命名的“优秀教育世家”。
  “孩子王”踏上三尺讲台
  “爷爷,咱家又获得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称号了!”冯宇兴奋地向爷爷冯冠儒报告着这个好消息。今年已85岁高龄的冯冠儒老先生是这个大家庭走出去的第一位教师,对于这样的荣誉他格外看重,因为里面包含着老少三代的教育梦想与追求。
  别看冯老先生年近耄耋,现在仍是当地十里八村出了名的热心人。哪家有大事小情的都请他去写对子,操办事,村里出了家长里短的纠纷也总有他忙里忙外调停的身影。初次见面,冯老给人的感觉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讲起自己从教的经历,老人家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聊了近两小时。
  “这话得从70年前说起......”老人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看书,上了六年国民小学,成绩一直优秀,学历算高小毕业。据老人讲,上世纪40年代迁安没有中学,上中学要到近200华里的昌黎汇文中学去上,庄稼院里的孩子根本上不起,这样冯冠儒也就成了村里当时肚子里最有墨水的年轻人。16岁以前,他一直是村里的儿童团长,手底下有好几十号小团员,他们白天给村里人跑腿、送信、站岗、放哨,到了晚上组织孩子们和妇救会、青救会对歌比赛。那时的冯冠儒在大人眼里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孩子王”。
  干上教师这一行是个偶然的机会。1952年,村里的代课老师让学生气跑了,80多号学生没书读。闫官屯的学生调皮是出了名的,没老师愿意来这里教学。后来,村里想起了“孩子王”冯冠儒,孩子们都愿意听他的,让他干准行。就这样21岁的冯冠儒当上了4个年级80多名学生的老师,这一干就是40多年。
  “那时候教学不容易啊,三间平房,三排桌子坐80号名学生,个子小的三人挤一张课桌,唯一的教具是十几块小黑板。学生们年龄跨度很大,从8岁到20岁都在一个教室。”为了便于管理,爱钻研的冯冠儒创新了大复式班“哑式教学法”,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他年级上副课,老师用手势指挥代理小老师,这一方法后来在迁安教育系统广泛推广。时隔一年,12名四年级学生参加升高小考试,11人被录取,其中9人考上国办班,这成绩在全县是数一数二的。冯冠儒教学、管学生搞出了名堂,从此,全村的学生再没一个辍学的,大家愿意跟着冯老师学知识、长本领。
        老冯老师和三个小冯老师
  冯冠儒有四个儿子,小时候都很勤奋好学。谈起儿时的往事,勾起了年过半百的大儿子冯向荣的回忆,“那时候条件差,父亲二三十元的工资养着一大家子人,真不容易。放学后,别的孩子在外面跑着玩,我们小哥几个趴在炕沿边上写作业或者看书,排成一溜,也算我们家一道独特的风景。”从小耳濡目染,看着父亲白天给学生耐心的作辅导,晚上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认真地批改作业、写教案,几个儿子对父亲是满怀崇敬。在父亲的影响下,大儿子冯向荣和老儿子冯向杰都继承父志考上了师范院校,老三选择了从医,救死扶伤。三儿子高中毕业后也当了一名代课教师,一干就是十几年,原因就是搁不下对教师这份深厚的热情。至此家里两代人四位教师,一个老冯老师,三个小冯老师。后来冯向荣和冯向杰又都选择了教师作为自己的伴侣,一家人在一起时,老爷子总是在家里搞传帮带,将自己多年摸索的教学经验倾囊而出。
  冯冠儒老先生先后在杨各庄镇闫官屯、代家沟、东新庄等7所中小学校任教,“道路坎坷,名利莫求;一生从教,无怨无悔。”这是1990年在小学校长岗位上光荣退休时,给自己作的总结。如今,冯老先生早已桃李满天下,逢年过节,看望他的学生也是络绎不绝。小冯老师们也是当仁不让,在迁安教育界取得的成就堪称楷模。
  老大冯向荣1979年师范毕业后,先后在实验小学、教育局、第二中学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几次都放弃了改行机会。他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管理各项改革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两次获政府“模范工作者”、一次“记大功”、三次获政府“科技进步奖”, 2005年被市里授予“优秀校长”称号,在他从教期间荣誉不胜枚举。老儿子冯向杰在职业培训的岗位上也干得风生水起,他主持的就业培训科室2007年开展阳光免费劳动力培训以来,已经培训全市5万多名农村劳动力,他本人也多次获得唐山市就业培训先进工作者,及迁安市政府嘉奖、三等功等多项荣誉。
  “他们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从上班到现在谁都没迟到过一次,工作都很出色”老父亲的脸上写满了自豪。四儿子冯向杰在一边开了腔:“这和老人家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父亲后来教学要走九里山路,每天要趟四道河,遇到山洪下来,还要扛着自行车走。即便天气再不好,同学们都知道冯老师一定会来按时上课,他们也都会克服困难坐在教室里听讲。”
  教育世家精心育人桃李芬芳满迁安
  现在每当周末,一大家子人都会团聚在冯冠儒的小院里,跟老人聊一聊自己教学工作中的苦和乐,这时冯老先生总会给小辈们支支招,或开导或鼓励。
  冯家的长孙冯宇是爷爷寄予希望最多的。看着孙子五·一放假新获得的大红证书,老爷子得意地说“你这个教育接力棒接得不错!”
  冯宇1999年初中毕业,在选择报志愿时,还出了个小插曲。冯宇从小生在教育世家,父母、四叔四婶,大姑家的哥嫂都从事教育工作。“大家都当老师也没啥意思,我可以学经济,以后经商,当老板!”第一个反对冯宇的就是平时最宠自己的爷爷,紧接着,家里人全都跟着持反对意见。一家人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致要求他报考师范。 2002年师范毕业后到冯宇成了一名农村音乐教师。父辈们“以身立教,甘为人梯”的追求给孩子树立了榜样,激励他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走下去。父亲冯向荣和母亲刘金蕊经常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夫妻齐上阵传授育人经,激发儿子对教学的热情和自信,使他在教育的沃土上快乐的成长,坚定终身从教的信念。
  已有近7年教龄的冯宇如今已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了不小的收获。他现在主抓迁安市夏官营中心校的音体美工作,给爷爷看的大红证书是获得了“河北省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管理工作者”称号。提起这次获奖,冯宇感慨颇多。2013年6月,教育部要组织艺术节活动,他和同事敏锐地察觉这是一次机会,商量着拍个小品参赛。而最初报名时曾因为是农村小学报送的节目而被拒绝。凭着年轻人的执着和热情,冯宇学会了编剧本,还自己投资2万多元买了单反相机专门研究拍摄微电影,学会了当导演,拍外景,拍故事。学生排练也是大工程,一个字,一句话到整个小品成型耗费了他们小半年的心血。片子拍完后,光是制作他就琢磨了一个星期,白天晚上的研究场景的使用,剪辑以及合成的效果,6月初的一个晚上凌晨两三点钟,小品终于制作成功,可是由于晚上窗子没关好,着凉再加上连日疲劳作战,冯宇得上了急性阑尾炎。医院让他住院做手术,可是比赛将近,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往唐山和省里跑,要是住院这事儿就得泡汤,老师和学生们的这么长时间的付出就没意义了。在他的一再坚持下,硬是没住院,白天上班跑比赛的事,晚上回家输液,从此落下了慢性阑尾炎。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品《寻找春天》在全省106个曲艺节目之中最终脱颖而出,获得全国第五届少儿曲艺大赛河北选拔赛二等奖,在全国视频选拔赛中获得优秀奖。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冯宇多次获得“迁安市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中小学先进教学工作者”等多项荣誉,2012年4月被迁安市政府记“三等功”。
  在事业上小有成绩之际,2012年,冯宇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妻子娄远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大学教师,也是学校的教学骨干。结婚时爷爷冯冠儒亲笔题写对联:
  上联:冯宇择淑侣辛勤育桃李
  下联:娄远选良婿耐心哺幼苗
  横批:合谐伴侣
  对联之中饱含着对孙辈的殷切希望。一家人平时聚少离多,但是相聚的时光里总会有一个永恒的话题:教书育人。
  冯宇说,从他爷爷算起,在冯家75年的从教岁月中,不敢说培养过的学生有上万名,也得有数千名。如今,赵家培养过的学生在天南海北从事着各种工作,当地不少老师称冯家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芬芳满迁安。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