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迁安市建昌营镇“抬杆”“仁义胡同”成功申报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0 22:47:00

阅读:6358

    迁安信息港消息:近日,迁安市建昌营镇传统民间艺术“抬杆”作为冀东传统花会形式之一成功申报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申报成功的还有“仁义胡同”。
“抬杆”也叫“抬阁”,是一种温雅精致的民间表演艺术,综合了民间神话、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美术及戏曲等形式的精华。“抬杆”表演的主要道具是抬杆的木质架子,远观时很像一座华美的轿子,其实是一个移动的小型表演舞台。抬杆中间部位的表演台子呈正方形,根据台面装饰不同,分文戏台子和武戏台子。台子的台面四周画着精美的图案,沿台面后半部分是四扇精工细作的透明玻璃做成围屏,绘有艳丽的花卉。一架“抬杆”上所展示的一组人物是同属一部戏的,演员的服饰、扮相和戏曲中的一样。现在的演出曲目有《杨家将》中的“杨宗保招亲”和“穆桂英挂帅”、《三国演义》中的“回荆州”、《红楼梦》中的“夜探潇湘馆”、《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寺”、《天仙配》等。“抬杆”演出时气势非凡,地方习俗浓郁。在雄浑有力的民间吹奏和打击乐的伴奏下,十六名身穿一色传统服装、头裹白手巾的艺人抬着一架“抬杆”,步履整齐,缓步前行,使抬杆上下颤动,左右轻摆。固定在抬杆架子上的三名10 岁左右的小演员凤冠霞帔、身着色彩明丽的戏装,随着抬杆的飘浮摆动,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的甩动双臂翩翩起舞。
该镇的“抬杆”表演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抬杆演出是为保佑风调雨顺,保佑百姓平安。现在,传统民间艺术“抬杆”经历了四代传承创新,已经成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民间传统技艺,并不断在当代的舞台上绽放异彩。自第四代传承人接管“抬杆”花会以来,为繁荣市场、招商引资、展示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成果作过精彩表演,还参加过1988 年唐山举办的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等大型活动的演出。
“仁义胡同”是由“仁义”而来。其来历是:明朝洪武年间,建昌营西街路有两大户人家是隔壁邻居,东家姓任,西家姓梁。梁家欲盖东厢房,要占隔墙为基。此墙系任家所有,梁家占墙实属无理,但梁家坚持要占。在相持的过程中,任姓给其在京城做大官的家人寄去一封信,告之此事。不久,此官复信至家,上写四句小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二尺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任家在这封信的开导下,主动以原隔墙自己一侧为起点后让一尺。何家深受感动,也以原隔墙自己一侧为起点后让一尺,于是,两家由互不相让转化成互相谦让,在两家之间形成一条新胡同,经过协商后共同出资用条石铺成此“仁义胡同”路。街坊邻居都夸任梁两家是“仁义之家”,当地官府闻此义事,曾造一横匾悬挂胡同出口处,上写:“仁义胡同”,以扬此举。此义事脍炙人口,代代相传,流传至今。附近回汉两族杂居,世代和睦相处。
    “仁义胡同”的公益、博爱、和睦和谦恭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弘扬“仁义胡同精神”,就是弘扬传统中华美德,对教育下一代、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善的传统美德、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抬杆”“仁义胡同”正在申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 周东月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