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官寨村西将军墓
原创 · 编辑:杨兴才 2013-04-10 07:16:40
阅读:1925
官寨,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文武官员安营扎寨的地方。据《迁安县志》记载,官寨村的村名始源于唐代。官寨村西的将军墓就是唐代一将军的坟墓。<br />
在燕山脚下,滦河西岸,杨店子镇官寨村西800米处,西沙坡东100米处有一小土坡,此坡高不过10米,东西南北长都不过100米。总面积不过1万平方米。历代相传此坡上有一唐代将军之墓,故后人把此坡称为将军墓。<br />
据有关资料说明,此将军墓始于唐代。此墓历史悠久,祖辈相传:唐王李世民征东时,领兵驻扎在官寨村。在一场与反王的艰苦征战中,手下一将军不幸战死疆场。全军祭奠发丧后,唐王命人把此将遗体入棺及所骑的战死之马,都葬在官寨村西的土坡上,后人称之为将军墓。<br />
在将军墓坡顶有一棵歪脖古松树,称为拴马松。此树高不过10米,粗不超大碗。此树历史悠久,虽树身不长,但郁郁葱葱,招人喜爱。过往农人都爱看它一眼。传说此树是将军墓内将军的拴马之树。<br />
在将军墓东坡下边,有一不到3米宽的小溪,称为饮马溪。溪水是由将军墓西边百米的南北大沙坡下的泉眼汇集而成。溪水顺着将军墓北边蜿蜒流下来,环绕将军墓半周向东南流去,溪旁杨柳密集,花鸟伴舞;溪内鱼虾欢腾,蚌蟹潜居;溪水清澈潺潺,日夜放歌。据神话相传:此溪是上天专门为已故将军饮马所安排的。<br />
在将军墓的西边有一小圆形高沙土坡,称之为晾甲台。由于历史悠久,长期风侵雨淋,四周沙土被风刮雨淋,沙土移走,外表接近圆柱形矗立。坡顶平整、坡身常年野草密集。相传此坡是唐王等将士们经常晒衣晾甲的地方。<br />
将军墓的神话,历代村民祖辈相传。传说每到夜深入静、月升高空之时,过往村人经常看见以下几个情景:其一,将军墓土坡顶上的拴马松树上拴着一匹战马,此马身高体健,背鞍披褐。精通人性,眼放神光;其二,将军墓内的大唐将军,身穿铠甲,头戴缨盔。年轻魁梧,荚俊潇洒。在将军墓坡上挥枪舞剑,歌声豪放:其三,还有人看见有时将军从墓中出来,一手提枪一手牵马,边走边唱,到将军墓东坡下饮马溪中喝水饮马;另外,还有民间传说,将军墓内已故的将军,在夜深入静时偶尔骑马登上晾甲台,去晾晒衣甲,遥望夜空……<br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指引下,将军墓的土坡下边被村民改造为梯田。树木和野花草被除掉。幸运的是由于当时将军墓顶的栓马松树有神话传说,并且是生产队的财产,无人敢损坏,依然无恙,一直保留到八十年代。<br />
记得文革时期,民传将军墓内可能有珍宝。某些村领导带领多个社员曾想挖墓取宝,但是将军墓土坡较大,历史悠久,没有墓痕,所以这些异想天开的人,用锹在将军墓简单挖了挖,没有发现什么,草草了事,没能如愿。<br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来长着将军拴马松树的那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来长着将军拴马松树的那片土地,被分到农户,梯田又被弄平。保留多年的拴马古松树被人毁坏。将军墓下的饮马溪填土被移。我家幸运分到了将军幕土坡上顶中心的一块地,大约半亩。在掘地时发现,深层土层很硬,用锹掘不动,里边含有其他不同颜色的土层。后来我才意识到可能是当时埋葬将军时坟墓中附加了各种防腐防水等物质成分。<br />
祖祖辈辈都知道村西的将军墓。从来也没有人听说,将军墓被哪朝哪代迁移或被坏人盗墓之事,此将军墓静矗村西,历尽沧桑……<br />
有诗为证: <br />
唐王损将葬村西,百姓传神故事奇。<br />
历史遗留将军墓,乾坤见证伴朝夕。<br />
<div>
<br />
</div>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