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爱让孤儿不孤单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3-01-16 08:43:06
阅读:801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刘超
河南兰考大火事件后,个人和民办机构收留孤儿的情况备受关注。16日记者从唐山市民政部门,唐山市已启动排查孤儿收留情况,对非法收留孤儿的个人和机构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查处。目前,尚未发现非法收留孤儿的个人和民办机构。
3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让4200多名孩子一夜之间失去亲人成为了孤儿,而今已是唐山市综合福利院综合办公室主任的赵士忠就是其中一员。“失去父母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痛苦无法形容,可是当时国家给予地震孤儿的特殊照顾,让每一个孤儿的心灵都能感受到温暖。”
育红学校:优越的生活保障
回想起震后的生活,赵士忠并没有太多的伤感情绪,更多的是对那段生活的感恩。地震时,赵士忠刚满9岁,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当时的他并没有清晰的概念。1976年9月,赵士忠随其他地震孤儿一起乘坐专列到达了邢台育红院,开始了新生活。“当时的条件可以说比任何一个普通人家都要好,有阿姨照顾,有最好的老师上课。平时的穿衣、饮食等生活都是配给制,统一发放。”让赵士忠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按季度发放的粮食,普通老百姓是70%粗粮、30%细粮,而育红学校的细粮则敞开供应。1977年,育红学校的生活条件之好让人惊讶,当时普通人的月工资也就40来块,而育红学校一个孩子的补助就有15元。
据了解,1976年8月24日,地震过后第27天,中共石家庄市委决定创办“育红学校”,邢台育红院和石家庄育红学校,专门收养抚育唐山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孤儿。集幼儿园、小学、中学于一身的石家庄育红学校,仅用1个月的时间便建成使用了,学校实行封闭式教育,老师和学生24小时待在一起,他们的抚育费用由国家直接拨付。 除了生活,在情感、心理等方面,也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注。赵士忠告诉记者,他先后在邢台育红院和石家庄育红学校生活了7年,每年暑假,他都能和其他孩子回唐山探亲。“每次回到唐山,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让我们时刻能感受到对地震孤儿的重视。”赵士忠回忆说,当时还处于挣工分时期,凡有地震孤儿回来探亲,照顾他们的亲属可以不用去劳动,还能拿到最高的工分。赵士忠深有感触地说,“照顾好孤儿,就是他们最大的劳动价值。可见当时对于地震孤儿的重视程度。”
孤儿回家:优先安排工作
1983年,在石家庄育红学校读完初中,赵士忠回到了唐山,随哥哥姐姐生活。“回家和哥哥姐姐生活后,国家为我们提供生活费用每人每月18元,那时一个普通百姓的月生活费才15元。”
对于地震孤儿来说,来自政府的支持一直没有间断过。回到唐山后,就面临着找工作。“为地震孤儿优先安排工作”,则成为唐山市为地震孤儿开辟的又一绿灯。经有关部门的介绍和推荐,赵士忠也参加了应聘,而由于身体的一些缺陷,赵士忠的第一次面试没有成功。“后来,政府又给我提供了面试的机会,没想到真的被录取了。”而录取赵士忠的单位就是唐山市综合福利院。
如今,赵士忠已经在福利院工作了近30年。30年来,赵士忠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踏踏实实的工作,他的努力也结出了硕果,46岁的赵士忠作为综合办公室主任,已经成为唐山市综合福利院的中流砥柱。
“我想,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我们的,就是到今天,人们对地震孤儿的关心都没有减弱。”正如赵士忠所说,地震孤儿永远不会被遗忘。
震后,唐山市政府制定了一些特殊的优抚政策,对中学毕业后不再升学的地震孤儿,由劳动局优先安排就业,并尽量安排到经济效益好且有食宿条件的单位。闻名中外的“党氏三姐妹”中的党育新就是在这些对地震孤儿的优抚政策下,进入唐山市康复医疗中心成为一名化验员。 事实上,和党育新一样,从生活到上学,从工作到成家,所有的地震孤儿都享受到了政府的特殊照顾。1976年,3岁的王安在大地震中失去了双亲,并被送到石家庄育红学校生活。8年后,王安被转到唐山综合福利院学习,1997年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到唐山工人医院工作。2000年,29岁的王安与保定姑娘程欣红喜结良缘。至此,曾在唐山市综合福利院生活过的46名地震孤儿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全部成家,走向新生活。
岁月荏苒,大地震已经过去了36年余,那块历史伤疤在唐山人特别是唐山地震孤儿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在他们的心底,除了伤痛外,却总保留着一份感恩,一份温暖,因为来自唐山、甚至全国人民的关爱,让他们没有感到孤单。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