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在家附近找到一份工作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3-01-15 08:50:47
阅读:896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时久强 鲁千国文/图
63岁,本应是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的年龄。然而,对于家住开平区康各庄的闫德江来说,听听曲、溜溜弯这样的事情却望而不可及。每月老伴儿一千元的退休补助是家里的唯一生活来源,为了赚几个馒头钱,闫德江每天骑行自行车一个多小时,到市区的旧厂废墟中砸镶嵌在水泥柱中的钢铁变卖,有时辛苦一天却只能赚到十几元钱。生活虽然拮据,但闫德江依旧咬牙坚持着。记者问道他有什么心愿时,闫德江长叹一声:“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在离家近点的地方找到一份工作,赚点伙食费,也为将来有个头疼脑热的攒点医药费”
老人寒风中砸水泥柱卖钢筋
1月14日上午,笼罩着唐山的雾霭渐渐散去,但寒风迎面扑来依旧冻得人们瑟瑟发抖。在启新立交桥的一工厂废墟处,一位老人正在寒风中举锤砸水泥柱,记者走近才发现,原来老人是想砸掉水泥拿里面的钢筋换点钱花。三九寒冬,老人的额头却挂满了晶莹的汗珠,显然已经来了很长时间了。
老人告诉记者,他叫闫德江,是开平区康各庄的居民。每月除了老伴儿一千元的退休金,家中再无其他生活来源。为了赚点生活费,闫德江每天骑行一个多小时自行车,到市区的老工厂废墟中砸水泥柱中镶嵌的钢筋,有时辛苦一整天却只能赚到十几元钱。
“我和老伴儿年纪都大了,所幸她还有退休金,我什么都没有,这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连个医药费都付不起,趁着还能动弹就想办法赚点吧!”老人的话语满是无奈。说话间老人又扬起锤子,由于长年的风湿病,老人的双手关节处出现了深深的裂口,丝丝血迹在伤口处格外明显,让人看了十分揪心。闫德江却乐观地说:“老毛病都习惯了,疼就忍着点,吃药也不顶用,更何况我也吃不起药”。
忍受风湿病痛坚持赚钱
废墟中闫德江显得格外单薄,斑白的头发被寒风“梳理”得有些凌乱。长时间的敲击水泥柱,老人早已大汗淋漓,看着已经拿到手的钢筋断节,闫德江欣慰地笑了,“一天也赚不了几块钱,就凑合着混日子吧,我这把年纪也没别的办法。”
渐渐老人的体力有些不支,不得不放下手中的铁锤坐下来大口喘着粗气。废墟中到处是坎坷,走动时一不留神,闫德江差点摔倒,连忙扶住旁边的水泥柱方才站稳脚跟。由于长期的风湿痛加上寒风刺骨,老人在废墟中步履蹒跚,让人看了十分心痛。
“风湿痛是老毛病了,一旦遇凉就腰疼腿疼,吃药也是只能缓解一时疼痛。再说医药费这么贵,能省就省点吧!”老人叹息着说,“以前在工厂给人家烧锅炉的时候没有热水洗澡,身上一身灰又不得不洗,无奈之下大冬天就跳进冷水池中洗,时间一长就落下这风湿病根了”。
期待有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闫德江告诉记者,他曾多次找过村委会,希望村委会能够了解他的贫困情况,为其办理个低保手续,可惜多次无果,无奈之下老人只能自寻出路,靠砸水泥柱卖铁赚钱,可一天十几元的收入对于没有生活来源的闫德江来说可谓捉襟见肘,更算不上长久之计。
谈到找工作,闫德江有点无奈,“我这个年纪,几乎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人愿意要我了。再说,我这腿脚也不利索了!”说着指了指自己有些变形的双腿,迎面寒风袭来,老人的身形显得有些佝偻。
据老人说,他也曾想过去劳动力资源市场找份工作,可依现在的情况来看,63岁的他近乎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现在老人期许着,希望能够就近找个打更的工作,这样就不用每天为了十几元钱长途奔波了。 “现在女儿正在还房贷,偶尔也会给我们点钱,我们老两口尽量靠自己养活自己吧!如果能在离家近的地方找到工作,那是最好不过的了。”闫德江满脸希翼的期许着。
“新声音”闫德江:希望在离家近的地方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为自己和老伴儿赚点生活费和医药费。更希望今后没有工作能力时,能攒点钱,有个生活保障。
启事:2012年已过,2013年的每一天,迎接我们的,都是一抹崭新的朝阳。新的一年,我们有什么打算,在未来的300多天里要做些什么,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然而,新的一年,“他们”在做些什么,“他们”心中的梦想,“他们”过去的曲折和未来的艰辛,或许只有自己清楚。 “他们”,可能是学生,是老师,是懵懂少年,是耄耋老人,“他们”,也可能是工人,是农民,是富商大贾,是贫寒路人。然而,“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用他们的坚贞勇敢,不屈不挠,用他们的人间大爱,默默奉献,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感人励志的故事。为了将这些事迹如实记录,也为了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声音,新年伊始,本报推出“新年‘心声音’”系列报道。同时,也借此向读者们发出号召:如果您身边也有令您感动或是敬佩的“他们”,请与本报热线0315-2340000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把您身边的感动和敬佩传递给更多读者。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露骨文字、低价诱惑......迁安部分车主又“中招”!
广告推送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