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吃上菜就是最大幸福”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3-01-10 08:41:32
阅读:948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王天译

一家四口在吃午餐,他们已经很长时间没吃过菜了
在唐山市税东小区附近的一家苗圃园里,住着这样一家四口人:爷爷、大伯、哥哥和妹妹。他们一家来自安徽省阜南县的一处偏远农村。哥哥和妹妹的爸爸车祸重伤已经无法自理,寄居在别人家中,妈妈则已离家出走多年,杳无音信。65岁的大伯拉扯着两个孩子,还要赡养已经82岁高龄的爷爷,一家人挤住在苗圃园内一间不足10平米的水泥房中,依靠大伯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哥哥和妹妹仍然拿出了自己的优异成绩,年过8旬的爷爷也不辞劳苦地四处捡拾废品补贴家用。1月8日上午,当记者接触到这个特殊的家庭时,发现他们当中的每一员,面对艰难的生活,却仍坚守着自己的一份快乐。
教室里两个特殊学生
1月8日上午10时45分,记者来到位于开平区税钢小区附近的河东联合工房小学时,正逢一二年级的孩子放学。孩子们欢呼雀跃着跑出校门,转眼之间已悉数被家长接走。
3楼的教室里,一个小女孩却仍趴在一个小男孩的课桌旁,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男孩一笔一笔地填下试题中的答案。小女孩名叫何乘乘,小男孩名叫何贯喜,是乘乘的哥哥。尽管已经放学了,但是有几道试题还没有做完,何贯喜要完成以后再和妹妹一起回家。
何贯喜告诉记者,他今年11岁了,由于家庭屡遭变故,去年暑假来到唐山后,他只能从2年级读起,妹妹何乘乘今年9岁,则在读1年级。“两个孩子的基础很不好,但是学习非常用功,尤其是何贯喜,半年的时间,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已经是非常优异的了。”河东联合工房小学校长冬梅告诉记者。 11时05分,何贯喜写完了作业,牵着妹妹的小手,两人结伴穿过热闹的集市、熙攘的小区,在走了近20分钟后,到了他们的家———一处偏僻苗圃园大门旁的水泥平房里。
生活贫寒苦中作乐
“大伯。”何乘乘清脆的嗓音在苗圃园里绽放,推开木门,大伯并不在屋内。不到10平方米的一间小屋内,三分之二的面积被沙发和木板铺成的床铺占据,沾满污垢的木桌上,放着一台21寸的老旧电视。
何乘乘熟练地摸到木桌旁的角落里,转身拿出了一个苹果递给记者,“叔叔,你吃。”看到记者拒绝,何乘乘把玩了半天,最终还是把苹果放回了角落里。远处的喊声响起,何乘乘的伯父何动发骑着自行车从苗圃园的一角赶了过来。
穿着不合身的保安服,宽厚的棉衣和紧身的外套,让何动发看上去格外臃肿。“我6年没有回过老家了,一直就住在这间平房里,给苗圃园的老板看守着园子。”已经65岁的何动发告诉记者,他老家在安徽省阜南县一处偏远村庄,一共兄弟5人,由于家境贫寒,他一生未娶,2009年,母亲去世后,他把年近八旬的父亲接到了苗圃园。
“贯喜和乘乘的妈妈五六年前就离家出走了,到现在一点消息都没有。2011年麦收时候,他父亲骑电动车,在打工的路上被一辆大车撞了,大车跑了,他爸爸花了好几万元,最终落得生活无法自理。”何动发告诉记者,虽然兄弟几人都在外打工,但生活都很窘迫,他是家中长子,照顾老父亲和弟弟孩子的责任,他必须承担。 “我在这家苗圃园里当了6年保安了,工资从最初的1500元涨到了现在的2100元,老板给提供住处,还不让自己掏电费,这真是再好不过了。房子是小点,可我们祖孙四人挤在一起,反倒更暖和。”虽然家境贫寒,但何动发却仍能苦中作乐。
祖孙四人的蜗居生活
11时45分,何动发的老父亲迎着雪花,颤巍巍地走了回来,手里还拎着几个空瓶子和一片废纸。
何动发告诉记者,为了补贴家用,父亲从来到苗圃园的那一天,就开始外出捡拾废品,每个月下来,能有百元左右的收入。“自从俩孩子来了,父亲比往常更加卖力了。父亲有高血压,每个月降血压的药就要六七十,两个孩子上学也要花钱,我们这一家四口,每个月的开销在1200元左右。”何动发说,他们最怕的,就是生病。
苗圃园的另一个角落里,是何动发一家的厨房。午饭好了,兄妹俩率先跑了过去,何动发和老父亲也先后走了过去。简陋的厨房里,一台旧式冰箱,是三弟一家从旧货市场为他们淘得。冰箱旁的一台电饭锅上,架起了三层蒸屉。何动发一层层揭盖,最上面的是一碗剩饭和几个花卷,中间一层是几块红薯,下一层是一盆剩菜,最下面的锅里,则是大米和玉米一起熬的粥糊。何动发告诉记者,那盆菜,是二弟家的侄子为人做工,在饭店吃饭时带回来的剩菜,他们一家已经很久没有吃过菜了。“这是我昨天从荷花坑市场买的方便面,平时我们爷儿几个就煮两包方便面,里面再掺杂些挂面,这样既省钱又有了滋味。”何动发说。


局促的房间里,何动发收拾兄妹二人的红领巾
启示:
2012年已过,2013年的每一天,迎接我们的,都是一抹崭新的朝阳。新的一年,我们有什么打算,在未来的300多天里要做些什么,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然而,新的一年,“他们”在做些什么,“他们”心中的梦想,“他们”过去的曲折和未来的艰辛,或许只有自己清楚。
“他们”,可能是学生,是老师,是懵懂少年,是耄耋老人,“他们”,也可能是工人,是农民,是富商大贾,是贫寒路人。然而,“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用他们的坚贞勇敢,不屈不挠,用他们的人间大爱,默默奉献,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感人励志的故事。为了将这些事迹如实记录,也为了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声音,新年伊始,本报推出“新年‘心声音’”系列报道。同时,也借此向读者们发出号召:如果您身边也有令您感动或是敬佩的“他们”,请与本报热线0315-2340000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把您身边的感动和敬佩传递给更多读者。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露骨文字、低价诱惑......迁安部分车主又“中招”!
广告推送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