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8旬老翁笔耕不辍 优秀作品献祖国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3-01-03 08:45:29

阅读:755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鲁千国

  这是一个幽默、执着、心系国家的老人,他生活乐观,一心练习篆书,每逢国家有重大节日,总会用自己手中的毛笔写下诚挚的祝福。他是范春秀老人,一名退休的老教师,将近80高龄仍然想为国家尽一份力的书法家。

  书法的种子,94年才发芽

  从小喜欢书法的范春秀,在读私塾的时候开始练习隶书。“当时有一个同在私塾的哥哥,他同时练习隶书和篆书,我很感兴趣,就向他请教,开始练了起来。”范老讲起自己小时候学习书法的经历很是感慨,“没过多久日本人就来了,天天的担惊受怕去逃难,哪有心思去练习书法啊,就耽搁了下来。”

  工作后的范春秀也时常练习书法,但是真正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却是1994年退休之后。“我退休之后就不再是篆书和隶书一起练习了,而是专攻篆书。”范老说,“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我经常查字典、找古书,甚至别人刻十字绣的贴纸我都收集过来,就是为了尽可能多的收集每种字的不同写法,然后用方格纸誊写下来。”在范老的工作间里,摘录古字的方格纸已经有半尺厚,都是他在平时的积累。

  一天只睡四个小时

  每逢有重大的节日,范老总会用毛笔写下对祖国的祝福。在2008年奥运会时,他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写完2008个“寿”字和808个“龙”字;在2009年建国60周年之时写下了5060个寿字;在今年十八大召开前写下了1800个福字为十八大献礼;在第一艘航母下水时,范老为“辽宁号”写下一首词《满江红·首舰“辽宁号”入列》,得到了舰长的回信,并把范老的作品珍藏在航母的收藏室。范老说,近两年,他赠送友人的书画作品已经有两百余幅,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15个国内外地区的书画爱好者。

  每一个作品,都倾注了范春秀大量的心血。少则一个月,多则三、四个月,范老每天只能在工作室睡四个小时。“这些长卷都不能有修改的,必须做到一个字不差,要不然就只能从头开始写。”范老说,在他工作的时候,不能受到打扰,一旦精神不集中就会前功尽弃。

  范春秀拿出他写的2008个“寿”字长卷,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范老各处查阅典籍,然后一笔一划写上去的。“当我决定写一幅字的时候,我不眠不休也要做成,绝不会拖拖拉拉。”范老说。

  家人朋友都帮忙

   “写字的时候,我都是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谁也不让进,我就在里面睡觉吃饭。”范老说,在他几次创作中,最短的作品也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老伴就成了自己的“后勤部长”。“我一两个月都什么也不管,她把家务活都包了,到了吃饭的时间就轻轻的敲我的门,告诉我出去吃饭。”说起老伴对自己的照顾,范老脸上洋溢着幸福,“我老伴耳朵不好,来家里串门的人都要大声的喊才能听清,老伴就把朋友们领到最远的那间屋子,怕吵到我。”

  范春秀老人儿孙满堂,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都热热闹闹的,但是当他一开始写字时,家里马上就安静下来。“他们都怕吵到我,连我最淘气的外甥来了之后,都要先问问我在不在写字,都挺懂事的。”朋友们知道范老喜欢收集字,每次看到用篆书写的字都要给他送过来,扇子、贴纸、古籍等许多资料都摆放在范老的工作室里。

  在和范春秀老人交谈的过程中,他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一位串门的朋友不解的问范老:“现在能有几个人认识篆书啊,你随便写几个字都没人认识,还费力的去查什么古籍,偶尔有个错别字别人也看不出来。”范老听到后笑了笑,耐心的告诉朋友:“我写字又不是完成任务,就是自己的爱好,如果连自己都骗,那还做什么学问。”

编辑:沈琦 来源:燕赵都市报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