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投递员:10年坚守传递一份报纸的民生追求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12-17 14:05:33
阅读:1229燕赵都市报冀东版 记者 闫漪 时久强 文/图

有这样一群人,每天一大早,他们就开始穿梭在唐山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无论风霜、无论雨雪,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奔走在同一条路线上,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坚持着同一份执着与责任,他们用真心和辛苦完成报纸出版最后一个环节的终结任务,给千家万户奉上最新鲜的“精神食粮”。他们每天用脚丈量我们与读者的距离,而这种丈量让读者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越来越亲,也让读者对我们的信任越来越坚定。 12月14日,风雪天,湿滑路,本报记者用一天时间体味一位坚守10年,即3000多天的报纸投递员的那份责任与执着,让我们不得不仰视和感动于这样的一份坚守,因为每天的彩色新闻纸上每个字、每幅图所要传达的内容需要他们的汗水去播撒。
投递:我们一直在路上


12月14日一早,下了半夜的雪,天空依然阴霾,雪花依然在飘,路上车辆在湿滑的路面上缓慢行进。一大早,本报投递员陈长林从立新东楼的家顶着雪,骑着那辆伴他多年的自行车赶往本报西站发行站。一路上,后车轮总是不听使唤地在湿滑的路面上扭摆,赶到西站发行站,陈长林的鼻毛、眼睫毛和眉毛上都沾满着雪水。
刚巧,报纸从发行车上卸下,陈长林娴熟地将还带着墨香的报纸放在桌子上,分拣,插报,一言不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插报和装袋。
“我先走了!”陈长林与同事们爽快地打完招呼,拎起装满报纸的30多公斤送报袋,将其固定在自行车上,蹬上自行车,向他所担负的送报区域出发。
第一份报纸送到了友谊里社区,陈长林将报纸插入报箱,拿着另一份报纸快速登上三楼,将报纸插在报箱里。
“报纸来了啊!”友谊里一楼的吕秀英大姨打开家门,看到陈长林,接过报纸,面带笑容。
“老陈特别认真,每次都能准时把报送到,赶上我不在家,他就会把报纸给我放在窗户罩子里。”吕秀英大姨跟记者聊天的过程中,陈长林已从三楼送报下来了。
除了友谊里小区,陈长林还担负着52小区、站前铁路楼、新河西楼、常新楼、新河家园、常泰楼、方建楼、公交楼等小区的送报任务,而且在国防道上,沿街商铺订报户也不少。在一家商铺门口,陈长林在店门口的地垫上蹭了蹭鞋,走进去将当日的报纸送到一位女士的手里,这位女士抬起头,笑着和陈长林说了两句,陈长林笑着走出来。“都熟悉了,这些小姑娘们就爱和我开个玩笑啥的!”在湿滑的路上,一边登自行车,陈长林扭过满是雨雪的脸,向记者表达着一种满足感。
52号小区的市场狭窄,到处是积水,陈长林推着自行车小心翼翼踩过水,在商户王宝柱的摊位前停下来,拿出一份报纸递给王宝柱。
“你孙女儿又参加我们报纸什么活动了?”陈长林笑着问。“你们前段去滦州古城,我孙女儿去着,回来写了篇见闻,还得奖了呢!”王宝柱告诉记者,他的孙女伴着冀东版一块成长,还参加了本报的小记者活动,每次参加完活动,孙女都会给他这个做爷爷的讲故事。
“原来是老陈的媳妇给我们送报纸,现在换帅了,我和他们两口子都熟。”王宝柱笑着催促陈长林,“你快送报吧,知道你没空跟我聊天,别耽误你的大事儿。”
陈长林笑着蹬上自行车,向着下一个订户前进。此时,记者看到,陈长林厚厚的布面棉鞋鞋面儿已经湿透了。
上午10点40左右,雪见小,气温有所下降,路面也变得越来越湿滑。陈长林骑着送报车继续穿梭在车水马龙的路上,在阴霾的天空下,虽显得渺小,却有一份重要的职责在他的身上承担。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7984.9万元!迁安将对44条路段进行改造~
8250.96平方米!迁安这两个地块将有新规划!
广告推送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