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丰润小伙反哺病母演绎至孝亲情(图)</h1> 2012-12-04 16:41:50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12-04 16:48:35
阅读:946
-大图:杜瑞川和母亲在一起。小图:照顾完母亲的饮食起居,杜瑞川就在油坊里干活。
唐山丰润区新军屯镇新军屯村24岁小伙杜瑞川有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成长经历。8岁那年,他的母亲因患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使家庭生活发生改变,也使他从16岁便辍学挑起了养家的重担。几年中,他的双肩被举债度日的艰难、父亲病故的打击、忙于生计的辛苦压得异常沉重,他却以男儿的坚韧扛住了所有磨砺,用至孝至爱支撑着这个家,被当地政府评为“孝老爱亲十佳道德模范”。
杜瑞川的“孝顺”在新军屯村早已是出了名的,因此几天前,记者寻找杜瑞川家时,在村民的指引下没费任何周折。
一进他家,就见刚从外边买来早饭的杜瑞川,麻利地把热豆浆倒进碗里,又把油条切成小段,端到坐在炕上的母亲跟前,看着母亲吃完,然后用毛巾帮她擦擦嘴和手,便立刻去了自家油坊,和19岁的妹妹一起干活去了。
杜瑞川的母亲说,现在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就全靠杜瑞川兄妹俩经营这个小油坊了。
连个香蕉也舍不得吃
“看到两个孩子这么辛苦,我的眼泪都哭干了。”说起家中的不幸,杜瑞川的母亲用肿胀变形的手捂住脸,轻声地啜泣,启唇时露出光秃秃的牙床。
“1996年,我才33岁,突然得了类风湿,手疼得骑自行车都捏不住闸,好几次差点撞上汽车,后来脚也疼得下不了炕。这些年,我吃了没数的药,花了没数的钱。”杜瑞川的母亲说,为了给自己治病,家里花费了大半积蓄。2008年初,杜瑞川的父亲借钱建起了小油坊,本想以此改善家里的生活,可是油坊还没开业,他就被诊断为肺癌,一年半后就撒手人寰。这时,家里已经欠债六万多元。
“他爸没了,家里好像天塌了一样。”杜瑞川的母亲说,为了照顾自己,一双儿女都是初中没毕业就退了学。杜瑞川16岁便去小工厂打工,脸上、手上经常带着伤。女儿四五岁就学会做饭,踩着板凳切菜,好几次都伤到了手。“现在儿子和女儿每天都帮我穿衣、洗脸、洗头、擦身,伺候我大小便。天气好的时候,杜瑞川还会把我抱到院子里晒太阳。看我睡电热毯上火,孩子们每天都给我灌好几个热水瓶。”
“我吃了这么多年药,牙都掉光了,胃也坏了,他们总把饭做得特别软,有了什么吃的都先给我吃。”杜瑞川的母亲讲了这样一件事,“七年前冬天的一个晚上,杜瑞川去邻街大姨家串门,回来后一进门就解开衣服,从怀里掏出一块烤红薯,一边喘气一边对我说,这是姨父给的,快趁热吃吧!我一看他衣服上全是土,就知道他是一路跑着回来,又跳墙进来的。因为他晚上出门前把院门反锁上,又不忍心让妹妹出来开门,就只能跳墙出入。”
说话间,杜瑞川举着一个已经包好的香蕉进屋,递给母亲说:“这是邻居大婶刚给我的,你快吃吧。”说完转身又走了。母亲看着杜瑞川的背影喃喃地说:“就是一个香蕉他也不舍得自己吃。”
“我要撑起这个家”
记者随杜瑞川走进小油坊,大炒锅里正在翻炒花生,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杜瑞川指了指旁边:“这就是花生油加工机,熟花生倒进去,这边出饼,那边出油。现在看来挺简单,刚开始的时候,完全不是这样子。”
那时候,父亲刚走,母亲躺在炕上动不了。他从一家油坊买来一台用了六七年的榨油机,自己摸索着榨油。“我把自家地里产的一千公斤花生当成试验品,可因为火候掌握不好,榨出来的都是碎末,就是榨不出油来,我恨不得把机器砸了。”杜瑞川说,后来,他去各家油坊“偷师”,回来用从亲戚家借来的花生继续试验,摸索了两个多月才学会榨油。开始都是免费为别人榨,就当练手艺,油坊开张第一年,一分钱也没挣。“那是我最痛苦的一年,我多希望爸爸还在,可以帮帮我、教教我,我快要撑不住了。可是如果我放弃了,妈妈和妹妹怎么办呢?我只能咬牙告诉自己,‘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我要撑起这个家。’”
杜瑞川说,他家小油坊只在每年10月至春节营业,其余时间他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谋生。
今年春天,他在离家30公里外租了块地养鸡,不想却出了意外。“那天,我一个人在养鸡场,用小推车运饲料,突然小车一倒,正砸在我脚上,疼得我一屁股坐在地上,眼泪都出来了。因为是光脚穿着拖鞋,大脚趾的趾甲都被砸掉了,脚上全是血。”
“正在这时,我手机响了,是我妈打来的电话。那天天气不好,我一个人在养鸡场,她不放心。”听到母亲的声音,杜瑞川放声大哭,可母亲却没有安慰他,大声对他说:“杜瑞川,你是24岁的大小伙子,不能哭,妈身上这么疼都能忍,你也得挺住,多难也得挺住。”为了不让伤口发炎,杜瑞川只好把养鸡场里的兽用消毒水涂在脚上,这是他唯一能够采取的急救措施。后来,妹妹告诉杜瑞川,他受伤的那天,母亲放下电话便靠在墙上哭了起来。
“只有把债还清,心里才踏实”
杜瑞川说,这些年,镇政府、村委会和街坊邻居帮了他家不少忙,要是没有大家的帮助,他家不知会是什么样。
杜瑞川告诉记者,以前只有他和妹妹两人在油坊里忙碌,连小工都舍不得雇。很多时候,来榨油的乡亲都顺便帮他们干点活。他每天都用机动三轮车从客户家拉回花生,榨好油后再送回去,一天最多跑近三十个来回,最远一次跑到40公里以外。有时候他和妹妹忙得没时间做饭,街坊邻居就会把刚做好的饭端到他家。
2012年5月,杜瑞川还清了最后4000元外债,心里轻松了一大块。“借钱给我的是爸妈的朋友,他对我说,‘你父亲走得早,你母亲又病了这么多年,这钱拿去用吧,不用还了。’可我攒够之后还是立刻还给人家,我觉得只有把债还清,心里才踏实。”
前不久,杜瑞川入选丰润区新军屯镇“孝老爱亲十佳道德模范”,镇政府奖励他2000元现金和价值500元的生活用品,村委会还为一家人办了低保。
离开杜瑞川家前,记者看到一座正在翻建的二层砖房已初具规模,杜瑞川说,那是他家的老房,现在翻新还加高了一层。用不了多久,他就能让母亲住进更温暖、更敞亮的大房子里。望着即将建成的新房,杜瑞川的眼神清亮如水。 (记者红珊 通讯员李扬韩笑)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