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彝良“小流浪”在河北的幸福生活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11-27 09:23:17

阅读:1292

  如今的吴友全有自己的房间,铺盖着崭新被褥,再也不用睡街头了。记者李青摄

  今年9月,王文忠在彝良灾区办理手续,领养吴友全。图片由芍药村村委会提供

  12岁少年的睡梦里,仍有流浪彝良的恐惧,惊醒后摸一摸身下,不再是冰冷的街道,而是暖烘烘的被褥。这一刻,吴友全的心落了地,莞尔一笑,又甜甜地睡了。如今,流浪的梦魇再也改变不了他在芍药村的幸福生活。而改变他这一命运的,是50岁的王文忠。王文忠,从军人到富商再到回村当支书,颇具传奇色彩的他一路身份变换,但始终不变的是对公益慈善的慷慨解囊和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决心,即使病痛缠身也执着于大爱无疆的演绎。 11月20日,记者来到衡水芍药村,探访五年时间让贫穷的芍药村民富裕起来的王文忠。

  大爱无疆:云南彝良救灾时领回一流浪儿

  今年9月7日,云南彝良发生地震,王文忠带领芍药村抗震联队,远赴灾区参与救援。其间,听说在洛泽河镇茅坪村附近,有一个流浪儿叫吴友全,每天靠拾荒为生,非常可怜。

  王文忠找了两天才见到吴友全。吴友全12岁,3岁时母亲远走他乡,精神异常的父亲不久也外出,只留下友全一个人跟着爷爷、奶奶。后来,两位老人相继离世,友全只好到处流浪,饥一顿饱一顿,过着没着没落儿的生活。

  吴友全的经历让王文忠感触不已,最终决定收养这个可怜娃娃。9月18日他将吴友全带回芍药村,自此大家管他叫小幸福。

  11月20日,走入芍药村,问起吴友全,村民顿了顿,“你说的是小幸福吧,现在他过得可幸福呢!”说话间,有村民喊道:“看,小幸福不是过来了吗!”

  只见一位中年女士骑着电动车,身后调皮的小脑瓜不时露出。到了跟前,小幸福跳下车,挠着头望着大家。中年妇女叫郑洪群,是村小学的老师,负责小幸福的日常生活、学习辅导已有一两个月,与小幸福相处如同母子。

  郑洪群的家干净明亮,西屋腾出给小幸福住。屋里有一张大床,小幸福可以打滚睡。上面的褥子、棉被崭新崭新的,也是王文忠给挑选的。床的一侧是一张学习桌,上边摆着一个大个头变形金刚,也是听说小幸福喜欢变形金刚,王文忠给买的。

  郑洪群介绍,担心小幸福流浪时亏欠了身子,王文忠每个月都拿出足够多的钱,“起初让孩子每天吃两个鸡腿,现在孩子都吃不下去了。”

  小幸福暂时托付给郑洪群,也是王文忠前思后想决定的。郑洪群的两个女儿都被她供上大学了,教子有方,所以把小幸福交给她是最好的选择。郑洪群对小幸福更是喜欢得不得了,白天抽时间接送他到邻村的中心小学上学,晚上回来还要给他补课。

  在村民眼里,小幸福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说实在的,这孩子要是再流浪,搞不好就成小混混了;可遇到好心的王文忠,又这般地关照、培养他,这孩子的将来一定错不了。”

  调皮的小幸福到芍药村不久后,也开始有模有样地写日记,现在写了已有20多篇。

  “今天,干爸带我到郑老师家,嘱咐我要听老师的话发奋学习……”、“今天上了两节语文课,老师很关心我,我要好好学。”“今天袁世成叔叔接我回家,路上给我买了一袋爆米花……”“今天干爸给我买来新衣服(wa)子……”“今天又有很多人来看我,我很高兴。我对干爸说我想要学习机,干爸就拿出1000元……”

  情系乡亲:五年间让一半村民开上了小轿车

  如果芍药村有村民五年没回家乡,现在在村子里外走上一圈,一定会挠头疑惑:“我是不是走错了地儿!”

  村中老人从嘴里拔出烟卷说:“别的不说,要是在以前,我舍得抽烟卷?就5年时间,这变化大了去了。”村东那条唯一出入村子的路,五年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今宽敞、干净的水泥路就是追着风跑,都沾不上尘土的边了。村里小巷也都硬化啦,路边还栽了树。

  再说,村里160多户人家,现在没一家被落下,都喝上香甜的自来水。要说5年前,赶上大旱年,不去邻村拉水,做饭锅都渴得干巴巴的。再看看那新建的小学、村民活动中心、医疗中心,哪一样不让人高兴。村里还建了垃圾池,像城里那样干净。

  “谁干的,还是王文忠出资带大家伙儿干的。村子变化这么大,说实在的,是王文忠出资418万元‘砸’出来的,‘砸’在咱父老乡亲身上,也‘砸’在咱心坎上,咱一辈子都不能忘!”

  72岁的代丙正说:“这还只是基础设施建设。在他的扶持和资助下,咱村哪家的钱包没鼓起来?”

  王文忠没闲着,从2007年开始,他带领村民先后成立了三个合作社,裘皮服装合作社、无公害蔬菜大棚合作社、生态养殖合作社。代丙正入的是大棚合作社。

  11月20日下午,在温暖的大棚里,代丙正和老伴正拾掇黄瓜秧,“种完黄瓜栽豆角,不打药都是无公害。销路王文忠早给找好了,商贩一来直接装货收钱,一年能挣三万!”

  五年前,芍药村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现在人均收入超6000,“一年挣三万是少的呢。”

  40多岁的王立臻年轻敢干,王文忠帮他垫付十几万元,他干起了裘皮加工厂,现在每年收入十几万!67岁的王保旺说:“现在村里有80多部车,多数都是小轿车。”王文忠给的政策实在太好,但凡没钱又想干事的,他二话不说自己拿钱垫资,挣了钱是乡亲们的,赔了算他自己头上。48岁的王德跃带着哭腔说:“王文忠对乡亲的这份情,稍有良心的人就绝不能忘啊。”

  现在的时令已入寒冬,在之前的春夏秋季,几乎每天晚上芍药村都热闹非凡。村民聚在村子中心敲锣打鼓扭秧歌,连邻村村民也被吸引过来。要在以前,温饱都成问题,谁还有兴趣去扭秧歌。王文忠来了,搞起了精神文化建设。起初,村民也觉得不好意思,慢慢日子好了,心情也舒畅了,也跟着别人扭起来了。

  5年时间,王文忠改变了芍药村,最关键的是,王文忠给父老乡亲带来了干劲。

  村南七八排二层小楼拔地而起,是新民居。明年秋天,村民就搬进去,也是王文忠带着大家伙干出来的,漂亮的楼房设施齐全,住进去有暖气能洗澡……不比城里人差。

  王文忠:荣誉比金钱重要

  芍药村村委会宽敞、明亮,墙上挂着王文忠的格言:凭良心做人,凭本事做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还有数十个荣誉证书,“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动河北人物”……

  自打王文忠富起来,他已先后为希望小学、贫困学生、西南旱区、南方冰雪灾区等捐资超过千万元。

  对王文忠而言,所谓的财富,奉献换来的荣誉证书比金钱重要得多。

  王文忠1962年出生,1979年入伍,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退伍回乡创业,1995年到北京做皮草出口贸易,2007年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如今,50岁的王文忠往返于北京和芍药村,一边巩固发展自己的事业,一边不惜耽误生意带领家乡父老向着好日子奔。

  王文忠长在芍药村,却不是芍药村人。三四岁时,养父将他抱到芍药村,十几岁时养父去世,他开始照顾多病的养母。王文忠孝顺是出了名的,那年月穷,他用小车拉着养母去看病,一走就是一天一夜。养父去世,十几岁的王文忠开始撑起一个家。村里人也都帮衬着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馍出馍,那时候王文忠感受到了乡情的温暖。

  退伍后,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王文忠,做起了皮帽生意。生意失败后,独身一人到北京闯荡,并最终打下一片天地,成为较有名气的企业家。2007年王文忠毅然回乡,开始带领大家向好日子奔。

  多年的忘我拼搏,让王文忠患上肝硬化、胃炎、胆囊炎。谈起他的身体,村里老少无不泪湿衣襟,即使是硬汉也仰头感叹。2008年参与汶川地震抗灾时,王文忠曾一天三次吃下救心丸,但仍输着氧气坚持战斗。

  一次没有面对面的采访

  没有面对面采访王文忠。

  但通过一个流浪儿童的幸福转身,我们看到了托起这份幸福的王文忠,还有他滚烫着的那颗善行之心;通过一个贫穷山村的华丽转身,我们看到了回报家乡的王文忠,还有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境界;通过一组荣誉证书,我们看到了大爱无疆的王文忠,还有他淡然生死只为人人的崇高追求。

  王文忠行伍出身,有刚毅的性格,更有侠骨柔肠;王文忠是企业家,富而有仁,心中有人;王文忠是村支部书记,燃烧自我,照亮乡亲……记者谢鑫名 实习生杨宏泽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

热门资讯

广告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