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平山县下盘松村当代“戎冠秀”争相送子参军报国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11-07 10:09:32

阅读:926

  戎冠秀小学。

  戎冠秀家的小院。

  戎冠秀的二儿子李存金老两口。

  下盘松村是省刺槐种植基地。

  戎冠秀已去世23年,平山县下盘松村拥军优良传统没有变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是拥军爱民的一面旗帜,是石家庄的骄傲、燕赵大地的骄傲。而今,戎冠秀虽已去世23年,在她的家乡——平山县下盘松村,仍保持着拥军的优良传统,当代“戎冠秀”不断涌现,她们争相送子参军报效国家。

  伤员动情喊“妈妈”

  戎冠秀,女,1896年生,河北平山人。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下盘松村妇女救国会会长、八路军伤病员转运站站长。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她带领全村妇女,积极拥军支前,救护伤员。在严重缺医少药的条件下,她想尽一切办法,用温开水为伤员清洗创伤,用中草药敷伤口,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伤员喂饭。在她的精心救护下,很多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八路军指战员恢复健康,重返前线。临行前,许多战士坚持行跪拜大礼,并动情地喊“妈妈”。

  1944年2月,戎冠秀出席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解放战争时期,戎冠秀走村串户动员男子参军打仗,发动妇女生产支前,并把最小的儿子送上前线。在她的带领下,革命老区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竞相上战场的动人情景。

  1949年,戎冠秀参加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出席开国大典,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

  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因病逝世,享年93岁,其骨灰安放在华北烈士陵园。

  2009年,戎冠秀被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简称“双百”人物)之一。

  婆婆处处是榜样

  “我19岁就嫁到婆婆家了,和婆婆共同生活了40多年。婆婆在的时候,经常是我做饭,她吃完饭,就去忙地里的活了,即使年岁很大了,也没有停下劳作。”83岁的梁三花回忆这些的时候,双眼有点湿润。她告诉记者,婆婆有三个儿子,其中三子李兰金1951年牺牲在朝鲜战场,长子李巨金因病早逝,目前仅有她的老伴也就是婆婆的次子李存金健在。

  梁三花回忆,她是1948年嫁到婆婆家的,平时婆婆忙,经常去外地开会,但是回来后,总会立即投入劳动。婆婆很少对他们说教,总是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戎冠秀的子、孙、重孙三代人中,参军入伍的非常多,代代都有。梁三花说,当年小叔子李兰金牺牲在朝鲜战场时,婆婆曾开导全家,兰金子是为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幸福牺牲的,死得光荣!梁三花的三个儿子长大后,又都被戎冠秀一个个送去参军。后来长子李耿成转业到北京,次子李修平转业到石家庄,三子李永平则复员回老家照顾老人。三人分别有一个儿子,都是戎冠秀的重孙辈,除了李耿成的儿子上大学外,李修平和李永平的儿子也都参军入伍。回忆起这些往事,梁三花老人的眼神中流露出无限自豪。

  站在戎冠秀旧居的院子里向南远望,深秋中一个小山头仍旧绿意盎然,满眼葱翠,那是大片的松柏树。梁三花说,老伴在村里担任了20多年的村支书,带领村民们种植了这片绿色。

  发展

  一路都是戎妈妈的身影

  在戎冠秀住的老院子里,坐在一堆劈柴上,听下盘松村委会主任韩小雷回忆:当年,在戎冠秀精神鼓舞下,我奶奶相继送大伯、二伯参军。我大伯在灵寿陈庄上了抗大二分校,毕业后参加了八路军百团大战,解放后到北京工作。我二伯也参加了解放军打太原,解放后就留在太原工作。1958年,我奶奶到北京看大伯,受到了毛主席亲切接见,毛主席夸我奶奶是戎冠秀式的好妈妈,奶奶还和毛主席合影留念,至今我们家还有这张照片。

  韩小雷说,现在下盘松整个行政村才340口人,当年人口更少,在戎冠秀的影响下,青壮年纷纷参军抗战,同属下盘松行政村的下湾子自然村,还出了一个抗日名将韩猛子。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到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都有平山子弟兵的身影。这些子弟兵的母亲,很多都是在戎冠秀拥军故事的感召下送子参军的。如今在和平年代,下盘松仍有不少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报效国家。

  好青年报名参军去

  现在正是征兵季节,观音堂乡武装部长赵永刚介绍,在号召青年当兵的启事上,仍然印有戎冠秀的故事,戎冠秀在老区仍然有巨大的号召力。今年10月底,下盘松又一位好青年——19岁的韩乐报名参军。可惜的是,采访当天,韩乐去了县城,记者只见到了他妈妈王青书。

  王青书介绍,韩乐的爷爷是戎冠秀的干儿子,他们家三代都受戎冠秀的精神鼓舞,作为90后的韩乐也不例外。“小时候,韩乐就爱来戎冠秀故居玩,看墙上的照片和宣传画,对抗日的影视剧特别着迷。高中毕业后,韩乐去北京打工一年多,但韩乐仍向往军营。听说今年征兵开始了,他立刻辞去北京的工作,回老家报了名。”

  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在戎冠秀家的小院,一座2008年落成的塑像矗立眼前,戎冠秀老人的笑容给人很强大的温暖和力量。最东面的小屋是当年戎冠秀的住所,走进小屋,迎面墙上就是毛主席像和几幅戎冠秀的生活照,发乌的煤油灯、老式电话、搪瓷缸子、老式座钟、黑白电视机、茶壶茶碗、旧的掉漆的桌椅……当看到那盘黑黢黢的土炕和炕上简陋的纺车与打着许多补丁的被褥衣物时,大家眼眶湿润了。

  戎冠秀最疼爱的小孙子李永平,在奶奶的坚持下,被送往最艰苦的地方做了边防兵,一去就是4年,回来后本想找个好工作,奶奶却说不能给国家添麻烦,所以一直务农,后来凭自己的努力当上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永平说:“在奶奶心里,永远是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家人也将她的传统继承了下来,我儿子当兵回来从来不向家里张口,现在石家庄打工,凭着自己的努力养家糊口。”

  戎冠秀的二儿子李存金,今年92岁高龄了。李存金在村里当了很多年支书,村民们说起他都交口称赞:“早年,村周围都是荒山,李存金带领大家种下一片绿荫,使周围环境得以改善。”

  这几年,党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好,村里也实施了退耕还林,自然环境发生巨变。今年春天,有关部门又投入十几万元,给下盘松栽下3000棵优质核桃树。

  记者手记

  最无私的爱,是母爱。最高尚的爱,是戎冠秀对子弟兵的爱。

  “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那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这番话,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流传到今天。

  戎冠秀毕生都献给了拥军事业,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因病逝世。聂荣臻元帅在唁电中对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战争年代,戎冠秀同志的英雄业绩鼓舞了晋察冀边区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和人民子弟兵。我也深为她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感情,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她的革命精神,继承她的遗志。”

  不朽戎冠秀!

  下盘松村隶属于平山县观音堂乡,位于北部深山区。从石家庄市区出发,可经西柏坡高速到西柏坡景区,再沿207国道向下槐镇方向行驶,在下槐镇(不过长桑大桥)沿滹沱河边的县乡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驶,经柏岭村、沙坪村等到达下盘松村,全程约150公里,行车时间约3个小时。其中,石家庄市区至下槐镇段路况良好,但从下槐镇到下盘松村为山区公路,路窄弯多坡陡,需谨慎驾驶。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