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俺来帮你收玉米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10-04 14:14:14

阅读:686

  10月2日17时许,快要落山的太阳把即将收获的玉米地染上了金黄色。吴振刚村,这个沧州市一个500多人的小村庄,弥漫着玉米丰收的喜悦,而54岁的村民任桂玲却站在自家地头发呆。“今年雨水大,地里排水沟挖得还不错,庄稼总算获得了丰收。”她对记者说,但由于丈夫患脑溢血瘫痪在床,家里只剩下了她这个弱劳力。

  玉米丰收心里甜,可没人帮着收却成了犯愁事。

  由于缺少劳动力,任桂玲眼巴巴地望着别人家的玉米进家入囤,而自己这二亩七分地还没有着落。

  正在这时,伴着阵阵轰鸣声,一台玉米收割机开进了她家的地里,后边还跟着一辆拖拉机。车上下来的是同村村民吴立超、吴俊东父子俩。

  “大嫂子,俺来帮你收玉米。”吴立超说。

  原来,吴立超家今年花3.8万元购买了一台玉米收割机后,又买了一辆拖拉机给别人往家里拉玉米,父子俩干起了玉米收割生意。“收一亩地40块钱,拉一车玉米15块钱。连续收玉米十多天了,每天毛收入都有四千多块钱呢。”吴立超对记者说。

  “大娘,知道你家里不容易,给你收玉米俺们不要钱。”吴俊东坐在操作台上笑呵呵地对任桂玲解释着。

  说着,吴俊东踩下了油门,机器伸出的小转轮飞速旋转着,把一排排玉米卷进操作台,瞬间金黄色的玉米棒子通过出粮口掉进了机器侧面的“粮仓”里。

  还不到30分钟,二亩七分地的玉米已经收割完毕。“拉了四大车,收成还真不错。”吴立超说。

  吴立超是村里的“有心人”,勤奋加上灵活的头脑,他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记者粗略一算,半个小时,对从事玉米收割生意的吴立超来讲,就意味着160多块钱的收入,帮任桂玲收这二亩七分地不仅不收钱,还耽误了挣钱的功夫。

  “账可不能那么算,都是好几辈的邻居,谁家没个犯难的时候,村里人都得互相帮衬着点。再说咱有机器,挺方便的,咋也不能让到手的粮食又没喽!咱农民不就凭这两茬庄稼嘛!”吴立超接过话茬说,“在俺这儿,一年收两茬,一茬小麦卖钱赚种地的本钱,玉米卖钱才真正能赚钱,没了玉米,让大嫂子家咋过日子?”

  “大娘,玉米收割机可能收不太干净,会落下点,俺再帮你找补找补。”吴俊东说着跳下了车,在刚刚倒下的玉米秸秆上摸索起来。

  吴立超和记者也帮着找了起来,倒下的玉米秸秆交错在一起,踩上去一脚深一脚浅,站也站不稳,干燥的玉米叶像小刀片,划在腿上又痒又疼。就这样,老吴父子和记者摸索着又找了半个小时,在刚刚收完的地里找到了近一袋子玉米。

  愁事解开了,站在地头上的任桂玲望着拖拉机上金灿灿的玉米,脸上挂满了笑容。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

热门资讯

广告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