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河北记忆1]握手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9-17 17:01:05

阅读:851

西柏坡纪念馆外景。资料图片

  编者按

  过去十年,时代变革中的每个细节都深深烙刻在河北记忆中。

  这记忆,蕴含着中国发展理念的进步,记录着河北不平凡的变化。

  从总书记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开启执政新局,到河北践行科学发展观开启沿海发展和扶贫攻坚新篇章;

  从经济转型应对新挑战,到万名干部下基层服务群众促进发展;

  从民生工程大提速让百姓更多享受发展成果,到文化建设大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新气象……

  河北日报今起陆续刊发大型系列报道《河北记忆》,全景记录河北科学发展的铿锵脚步和辉煌成就。

  一个时代,总有其独特的记忆。

  过去十年,属于河北的记忆中,有一个瞬间是以一种执手相握的方式定格下来的。

  从太行山下的西柏坡到渤海之滨的曹妃甸,从塞外坝上小村到城市社区普通家庭,胡锦涛总书记与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年里多次到访河北,与一位位普通河北人亲切握手,传递了温暖和激励,更传播了科学发展的理念。

  从对“赶考”命题的坚定回答到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从对百姓生活的牵挂到对未来发展的指引,总书记八次河北之行,透露着期许和深意。

  回望十年,河北记忆的细节刻画了中国进步的足迹,释放着时代的特质。

  走过十年,再迎金秋,重拾记忆的温度,就在那握手的一瞬间。

  (一)与“历史”握手,开启十年新局

  作为西柏坡纪念馆的讲解员,2002年12月5日,兰巧伟握住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手。

  这一天,是胡锦涛就任总书记的第21天,也是他履新后的第一次离京之旅。

  与总书记的握手,使兰巧伟十分激动,甚至在讲解时,训练有素的发音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最后的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儿上战场……”在陈列室里,兰巧伟动情地唱起这首西柏坡人民的支前民歌,总书记的眼睛湿润了。

  对历史的追忆,引发的不仅仅是对革命岁月的重温和情感的共振。

  1949年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2002年来到西柏坡后,胡锦涛说:“今天,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重返西柏坡,是一次继承,也是一次起航。

  一

  2012年7月13日一早,岗南水库。坐在自家游船的驾驶舱里,看着雨中的水面,阎青海向记者讲述了9年前那次握手。

  西柏坡纪念馆的会议室里,阎青海和当地几名党员等着开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微笑着走了进来,跟大家握手问候。落座后阎青海发现自己竟然紧挨着胡锦涛总书记,这让他的心情又激动又紧张。

  至今,那次座谈仍让阎青海记忆犹新:“总书记谈的是艰苦奋斗。”“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这段话深深地烙刻在了阎青海的记忆里,也指引着历届河北省委执政为民,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

  “在这次考察活动中,西柏坡没有插红旗,没有挂条幅,没有摆鲜花,没有铺地毯,似乎有意向外界传递一个重要信息:中共中央新一代的领导集体,将继续保持和发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说起作为总书记的胡锦涛率中共中央书记处一行到访西柏坡的意义,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所长王彦坤说。

  雨中的西柏坡,葱翠中充溢着安宁。静静坐在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旧址内,仿佛可以听到毛泽东那浓重的湘音穿越而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个声音从1949年春天发出,在新世纪里仍然久久回响。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郑重提出:“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

  2011年,在建党九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告诫全党:“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毛泽东主席推过的碾子,周恩来总理雨夜救人时提过的马灯,董必武用过的纺车,中央军委作战室斑驳的桌椅……历史沉淀在西柏坡。重返西柏坡,对于一个执政党而言意味着握住了历史,也意味着一次在精神家园中的回归和洗礼。

  这种追忆和传承,并未止步于西柏坡。

  2011年农历大年三十,胡锦涛总书记赶到狼牙山下的易县石家统村。这个太行深山的小村,离闻名中外的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处驾车只有5分钟路程,与西柏坡一样,这片曾经是晋察冀根据地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过鲜明的印迹。

  对于来自执政党的真诚追寻,当地群众以自己朴实的方式表达着赞许。

  那是一个温馨的电视画面:在石家统村,满头白发的闫德书大娘拉着胡锦涛总书记的手大声说,“总书记,您得多保重!您对全国人民多操心、多费心!是吧,怎么感谢你们呢!”

  在这位1947年入党的普通农村老党员眼里,胡锦涛总书记不仅是看望她和她的乡亲们,更是表达对党的红色历史的敬意。

  光阴荏苒,岁月飞逝。时代的发展改变着每个人的命运,但那条始于南湖游船上的精神河流依然浩浩荡荡。

  二

  大雨一直下。7月13日中午,西柏坡村。史素格的小饭馆顾客不多,但她的心情看起来很不错,丝毫未受当日生意寡淡的影响。

  “总书记跟我握了6次手。”回想起2002年12月的那次经历,她的脸上露出幸福和满足。记忆中最让她感到兴奋与激动的是,在参加完座谈正准备离开时,胡锦涛总书记大步走过来,主动握住了她的手,并对周围的人说:“我去过她家,她开了一个家庭旅馆,搞得很不错。”

  “那次座谈会前,总书记来过我家。进门的时候跟我握了一次手,进屋坐下聊天的时候握了一次手,临走时一次。座谈会总书记进来的时候握了一次,最后走的时候又握了一次手。加上这一次,你数数,是六次不?”史素格看着记者抿着嘴笑。

  她记得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讲了很多意味深长的话,但她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她说自己听后觉出“总书记很重视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

  也就在那次讲话里,胡锦涛总书记还提到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西柏坡之行五年后,这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可谓与日俱增,被以前所未有的高频次反复提及。

  2007年12月12日,在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同月18日,他又提到,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十几天后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总书记再次提及,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始终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答案,更反映出执政党深植于心的清醒。”王彦坤解读说,这种清醒来自于对时代发展的理性观察与考量。

  十年发展,成就斐然,但带来的变革也越发深刻,从经济、政治、社会,乃至精神、文化等无不涉及。一个执政党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也不仅仅是“糖衣炮弹”了。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忧患意识也越发强烈———“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寻找应对挑战的精神支撑,并为中国此后十年发展开启了新的执政路径。

  因为在那里,我党曾在思想上为建设新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和武装,提出了“周期律”忧患意识、“赶考”意识、“清醒”意识等一系列重大党建理念。在西柏坡,河北获取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思想武装。尤其是在省第八次党代会后,新一届省委领导集体第一时间奔赴西柏坡,并在那里召开了八届省委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只有通过学习武装头脑,才能切实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锻炼,才能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到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分析人士指出,河北省委新一届领导集体的西柏坡之行,不仅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宣示、一次思想作风的动员,更是一次坚定自信的承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次河北的“赶考”。

  此后不久,河北省委便作出了开展助推全省农村发展的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部署。总书记在西柏坡的谆谆告诫,被践行在河北这片热土上。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