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孩子需要我 记涞水县希望小学教师苗文玲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9-11 08:30:58
阅读:720苗文玲(左)在辅导学生。王敬照 摄
9月3日,涞水县中小学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早上6时多,48岁的龙门乡爱心希望小学教师苗文玲就往学校赶。从租住的家到学校只有几百米距离,苗文玲却足足走了15分钟。她不时停下来,用右手揉自己的后腰。
28年了,她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长期超负荷工作,让她患上了椎间盘突出症,走路、穿衣都很困难。但她无怨无悔,执着地扎根大山深处,为山里的孩子点燃梦想。
“大山里的孩子需要我,我会一直在大山里干下去”
苗文玲说,是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支撑着她。
1984年9月5日,20岁的苗文玲徒步来到离家近20公里的四家井小学任教。
四家井村是偏道子乡最偏远的一个山村。“尽管有思想准备,但踏进学校的那一刻,我还是惊呆了。”苗文玲回忆,整个校园只能用破旧、简陋两个词来形容。
四家井村村委会主任苏振田看出了她的失望,无奈地说:“咱这村穷,条件又差,早先派来的四五个老师都没能留下。为了这些孩子,你还是留下吧。”就这样,苗文玲在这里安了“家”。
虽然叫四家井,但所有水井都是枯井,学校用水要到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由于是山路,一个来回就得一个多小时。到了晚上,苗文玲一个人躺在床上,抚摸着被扁担压得红肿的肩膀,听着外面的鸟鸣兽叫,委屈地流泪了。
但是,一看到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一双双渴求的眼睛,苗文玲就再也不忍离开。
1988年,苗文玲调到了偏道子小学任教。她所教的6年级学生来自4个村,最远的离学校有10多公里,许多学生就在学校食宿。由于校舍紧张,住宿成了大问题。苗文玲就毅然把家里两间房中的一间腾出来给女生住。
“白天她是我们的老师,晚上就是我们的妈妈。”她的学生们说。平常孩子们在旁边中学的食堂吃饭,遇到中学放假,就在苗文玲的家里吃。
在偏道子小学教了18年,当了16年的班主任,带了14年的毕业班。如今,苗文玲教的学生中,有五六十人考入高等院校。然而,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2003年,苗文玲患上了严重的椎间盘突出症,走路、穿衣都很困难。“那时,我们经常看到苗老师在课堂上一手拿着课本,一手扶着后腰,表情十分痛苦。”和苗文玲一起工作了12年的张彩霞老师告诉记者,由于坐不住,苗老师就趴在宿舍床上写教案、批作业。
家人、同事和校领导多次督促她去治疗,然而为了毕业班的孩子,她一拖再拖。由于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2006年5月她不得不到北京住院治疗。医生的话至今还响在苗文玲耳边:你再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后半辈子可能就毁了……
一个月后,她回家休养。20多名学生一起利用午休时间,顶着炎炎烈日,步行很长的山路到家里看她。“听着一声声质朴的问候,我又一次流下了眼泪,我感受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幸福与欣慰,因为这就是对自己付出给予的最大回报和最高奖励。”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五六年,苗文玲谈起来,眼里还是含着泪花。
她总是微笑着说:“大山里的孩子需要我,我会一直在大山里干下去。”
“我爱我的家,却更放不下我的学生”
“在她心里,学生的事儿永远排在第一位。”9月3日,在白涧幼儿园,记者见到了也成为老师的苗文玲的女儿张东辉。“从小到大,每次开学都是爸爸送我。当时我特别不理解,甚至有些埋怨。现在当了老师,我才懂得妈妈的辛苦。”
1989年,张东辉出生的时候,正值苗文玲带第一个毕业班。为了在教学上不分心,女儿刚满10个月,苗文玲就把小东辉交给了爷爷、奶奶照顾。周末回家,看着孩子灰土土的脸和陌生的眼神,她感觉十分歉疚。然而,第二天她还是毅然独自回到学校。
一直到上小学,张东辉才跟妈妈住在一起。以至于到现在,她还把爷爷家称为“我们家”,而把妈妈的家称为“她们家”。苗文玲也觉得很亏欠孩子:“每天我给学生上完晚自习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
1994年5月,苗文玲所教的6年级学生正处在考前紧张的复习冲刺阶段,她的母亲却被查出胃癌晚期。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她只好让丈夫去照顾病重的母亲。知女莫若母,每次回家探望,当过教师的母亲总是说,“我没事,别老挂念我,好好上课,千万别耽误了孩子们。”并催着她回学校。
母亲最终离她而去。“那时就我自己教6年级语文和数学,如果我去照顾母亲,那群孩子咋办?”苗文玲说,她只能用更加努力的工作来驱散心头的悲伤,用更加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母亲的期望。
2006年8月,苗文玲调到离家18公里的龙门爱心希望小学任教,并担任教导主任。她开始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然而,2010年3月,不幸再一次降临到她的头上,丈夫被确诊患上食管癌。为了不耽误她的工作,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放弃了找工作的机会,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任。而苗文玲只能往返于医院和学校之间,一直到丈夫去世。“作为妻子,我愿意付出全部的情;作为母亲,我希望女儿获得更多的爱;作为女儿,我想给老人尽孝心。然而,我爱我的家,却更放不下我的学生。”尽管心有愧疚,但苗文玲不后悔。
“不教好每一个学生,我就觉得自己良心过不去”
在贫困山区当老师,除了教书,还面临一大难题:高辍学率。“我们那届学生,一共23个人。”苗文玲的学生张海涛,如今已是涞水林清寺中学的教师。他告诉记者,那时开学或放假前后,是辍学的高峰期。苗老师就逐家家访,苦口婆心地劝说,“最后所有同学全部顺利毕业,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奇迹。”
为了让孩子们完成学业,苗文玲费尽心思。“我当老师的第一年,班里有一个叫赵桂霞的女孩,学习成绩特别好,但家里特别困难,母亲又是聋哑人,所以父亲想让她回家帮家里干活。”苗文玲说,为了留住这个孩子,她几次去家访,做孩子父亲的工作。“最终她父亲同意让孩子回来上上看,结果这个学生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初中。”每想起这件事,苗文玲都感到欣慰。
凭借多年的山区教学经验,苗文玲发现,孩子辍学除了家庭困难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些孩子往往学习成绩较差,缺乏对学习的兴趣。于是,“后进生”转化教育成了苗文玲关注的重点。
有一年,苗文玲教了一个性格特别叛逆的学生。这个学生成绩很差,而且经常和同学、老师吵架。尽管一次次找他谈心,但总是不见效果。有一天下午课外活动,大家都在外面玩,苗文玲无意中发现他正在教室里打扫卫生。可是那天并没有轮到他值日,完全是孩子自觉的行为。“我就抓住这一点,当众表扬他关心班集体。”苗文玲说,慢慢地,他开始融入到班级当中,性格变得温和,而且学习成绩也开始提高。“如今,这个孩子已经考入外省的一所高校。”
“天下就没有苗老师教不好的学生。”谈起苗文玲,龙门爱心希望小学特岗教师宋旭由衷敬佩。经过多年的研究,苗文玲实施的《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被列入河北省教育学会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并得到专家肯定,在整个赵各庄学区推广。
这些年来,苗文玲先后获得保定市师德标兵、保定市学术学科带头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等10余个荣誉称号。许多教师对她说,你身体有病,又有这么多荣誉,干嘛还那么拼命?苗文玲说:“不教好每一个学生,我就觉得自己良心过不去。”
现在山区的留守儿童问题非常普遍。苗文玲打算以此为课题,进行专门研究。“到退休还有7年的时间,我想再好好为山区孩子做几件事。”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