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都市里的笼箩“工厂” 老匠人欲收徒弟传承老手艺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9-07 10:36:29

阅读:982

  为了学门手艺糊口,杨小国17岁那年,到藁城笼箩社跟师傅张义恒学做笼箩。

  夹板固定木圈。

  钻眼。

  穿线。

  刨平。

  修剪箩底。

  钉竹签。

  今日出镜

  都市里笼箩师傅杨小国

  采访动机

  纯手工木制笼箩,逐渐被久居在都市里的人们所遗忘。然而,在省会石家庄就有这样一位六旬老人,摆出收藏了近40年的老工具,重新做起了木制笼箩。

  随着铝制蒸笼大量进入居民的厨房,木制蒸笼逐渐被替代,做笼箩的传统匠人身影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昨日,记者却在省会街头,发现了一位售卖手工笼箩的老匠人。

  都市里的笼箩“工厂”

  “快看,那就是卖笼箩的杨师傅。”昨日,在一位市民指引下,记者见到这位做笼箩的传统匠人杨小国老人。雨中,杨小国老人驼着背推着那辆挂满笼箩的电动车,艰难地向自家小区走去。

  跟随杨小国,记者走进他的笼箩制作“工厂”。“老伴在女儿家照顾外孙女,这套两居室就成了我制作笼箩的小作坊。”杨小国边说边带着记者参观他制作笼箩的小屋。在这间不足30平米的小屋内,摆满了制作笼箩的原材料和各种工具。

  “这些工具都是我早年学徒时用过的,制作笼箩的原材料是从衡水安平县买回来的。”杨小国说,现在做笼箩的原材料已经很少有人做了,只能到农户家中去买。

  半夜不睡觉学手艺

  为了学门手艺糊口,杨小国17岁那年,便被父亲带到了藁城笼箩社跟着师傅张义恒学做笼箩。“开始的前半年,师傅只让我跟着师兄学穿绳,半年后师傅才教我其他手艺。”杨小国说。

  杨小国讲着自己的学艺过程,拿起木圈开始做箩。据杨小国介绍,在那个年代,只要有一个动作出了错,就要被师傅训,甚至还会被体罚。“为了不被师傅批评,晚上别人都睡了,我就找个借口跟师傅要来钥匙,一个人钻进车间继续学。”

  成人踩上去

  箩底不会掉

  随后,杨小国便开始用一把尺子绕着木圈量了起来。“如果木圈不是圆形,笼就无法与锅严丝合缝,那样根本蒸不熟饭。”

  测量完之后,他将箩底铺在木圈上,然后便开始将箩条镶进木圈中。“只有这样才能将箩底与木圈固定到一起,下一步要沿着箩条钻眼,然后将竹签穿进去,这些程序都是为了把箩底与木圈固定到一起。”

  杨小国称,当年他师傅做好的箩,成年人踩上去,箩底都不会掉下来。“师傅当年经常教导我们,做笼箩要有三心,耐心、细心、专心,干起活来要一心一意。”

  所有工序做完后,杨小国又托起箩进行最后的检查,认为没有任何问题后,他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就在杨小国放下手工箩的瞬间,记者发现杨小国的手上长满了老茧。 “长年累月的用手和竹片、铁器等摩擦,每一名笼匠的手上都会留下厚厚的老茧,裂开不少的口子。”杨小国说。

  看着杨小国那双粗糙的大手,仿佛是在告诉世人,就是这双手记录下了真实的人生,也是这双手,正在书写着平凡的传奇。

  期待将手艺

  传承下去

  听说杨小国要接受采访,杨小国的家里聚满了街坊四邻,看着他做好的笼屉和手工箩,邻居们纷纷竖起大拇指。据邻居池女士说,杨小国退休后,便开始做起了笼箩,街坊四邻也因此受益不少。“我们楼的居民,基本上家家都有老杨做的笼屉和手工箩。谁家的笼屉和手工箩坏了,老杨也会免费帮着维修。”池女士说。

  看着邻居们期望的眼神,杨小国说出了心里话。“手工笼箩即将成为一门失传的老手艺,我多年来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杨小国动情地说,虽然这门手艺不能发家致富,但是这门手艺还是能让贫困家庭维持基本的生活。“如果有贫困家庭的子女想学这门手艺,我会免费传授给他们。”文/记者董昌 实习生张玉洁 图/记者李青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