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托起“九连增” 探访河北夏粮增收背后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8-15 17:14:49
阅读:808夏收结束后,在我省农村采访,看到的是农民丰收后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据专家田间测产,今年我省小麦平均亩产361.78公斤,比上年增加6.75公斤;总产1310万吨,比上年增加35.79万吨。我省夏粮生产实现“九连增”已成定局。
基数越高,增产越难。在连续8年增产之后,我省夏粮在高基数上再次增产可以说是政策得力、投入发力、科技给力等多方合力的结果。
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8月7日,尽管室外气温达到33摄氏度,但赵县大马村村民王林依然冒着酷暑来到地里查看夏玉米长势。
“如今,农民种地买种子有良种补贴,买化肥有农资补贴,防治病虫害有农药补贴,售粮还有最低保护价……国家为咱想得这么周到,种田哪还有不上心的道理。”王林说。
农民种粮积极性日渐高涨,得益于近年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从2004年起,我省积极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和投入不断增加,今年中央下达我省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已达58.9亿元,3月10日前已全部兑现到户。
在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我省从2010年起开始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补助。在今年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省政府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较快的77个县(市)给予了200万元至600万元的奖励,授予14个吨粮县(市)荣誉称号。同时,我省连续两年对应用小麦病虫害“一喷三防”技术所需的农药进行全覆盖补贴。
投入发力把农田基本建设基础夯实
“我们村今年小麦喜获丰收,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功不可没。今年我家五亩地收了5000多斤小麦。”近日,正在出售小麦的晋州市小樵镇七给村村党支部书记澎玉林深有感触地说。
晋州市水务局副局长刘向明告诉记者,晋州市近两年已投入项目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改造基本农田10万亩,建设农田管道节水工程16万亩,年节水1400万立方米,年均增产粮食1.5万吨。
省农业开发办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我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大力实施管道节水工程、节水灌溉、整地改土等项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据统计,2011年全省共安排土地治理项目148个,改造中低产田及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等合计114.3万亩。
与此同时,省水利厅紧紧抓住国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强了小农水重点县和现代农业县项目建设,2011年度全省59个小农水重点县、14个现代农业项目县共批复总投资14.22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6万亩。如今,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桥涵配套的农田基本建设新格局在粮食生产大县已经形成,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先进集成技术给力为夏粮生产保驾护航
“我种了22亩小麦,前两年每亩产量都在700斤左右。今年采用了小麦病虫害防治集成技术,亩产达到了1300斤。”尝到科技种田甜头的任县西固城乡南留寨村村民刘建国说,只要村里有技术培训,他都第一个赶去学习。
省农业厅副厅长张文军介绍,我省不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加强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早在去年秋季播种时,省农业厅就组织专家制定了《2011-2012年度河北省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论证筛选出27个优良品种,提出了从种到收的18项关键生产集成技术。全省农业系统组织机关干部、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针对不同苗情,制定了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的粮食生产技术方案,在小麦生长的关键季节,组织专家开展田间调查,会商生产对策,指导农民科学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今春以来全省共组织3.4万农业干部下基层,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共举办技术培训班或巡回技术指导6.3万场次,培训农民360万人,石麦15、衡观35等27个专家推荐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播后镇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了全覆盖。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