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王久伶老人巧手“刻”出剪纸享誉海内外(图)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5-30 08:20:13
阅读:1225
长城网唐山5月28日电(任永生 陈晓彬 张明月)一双巧手,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巧手灵动,剪声嚓嚓,转瞬之间,一张美图对称展开,妙如魔术般的作品令人拍手叫绝,贴在窗上更是喜气洋洋,这就是烙在人们记忆中的剪纸印象。<br />
<br />
日前,记者走进大山深处的迁西县黄石哨二村王久伶家,看到了层层叠叠的吉祥花鸟,与别人用剪刀剪不同,这些剪纸竟是王久伶一刀一刀刻出来的!<br />
<br />
<strong>因生计“抠花盆”</strong><br />
<br />
翻查关于剪纸的历史资料,记者得知,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所用工具既有剪刀,也有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作品大体相同,人们统称其为剪纸。王久伶所创作的刀刻剪纸因其样式大多以花盆式为主,当地人称其为“抠花盆”。<br />
<br />
王久伶的“抠花盆”用的是薄宣纸,他常用一刀20张和一刀张80刀连在一起的宣纸。他用的颜料不比寻常,都是从北京、唐山购买的专业颜料。现在,王久伶用的宣纸、颜料都还是他10年前的存货。<br />
<br />
把一张大宣纸平整叠压成6寸或4寸见方的小块儿,估摸有40、50张样子时停住,这就是叠纸。将纸小心裁好,在最上面和最底层各放一张白纸(上面的防手脏,下面的防蜡板进色),这是备料。下一道工序就是刻纸,好看的图样子王久伶早已成竹于胸,各种刻刀用起来得心应手。<br />
<br />
细而薄的宣纸、锋利小巧的刻刀,曾经是王九伶一家人一年的期盼和过年的“嚼果”。<br />
<br />
1938年出生的王久伶,9岁时候父亲就过世了,他尝尽了<a title="生活" href="http://tuan.163.com/?tag=%E7%94%9F%E6%B4%BB">生活</a>的艰辛。心灵手巧而不善言语的他最初做过木梳,62年开始自己琢磨着刻窗花。讲起文革时要挂着语录才可以卖窗花的经历,他的脸上一片淡然。而我们在他平静的叙述中,感受到了太多的沉重。是啊,夫妻俩、年事已高的母亲、三个饥饿的孩子,一家人全年的工分加起来还要倒找给生产队一块钱,这日子怎么过?困苦中,王久伶带领全家人干起了“抠花盆”的营生,有年腊月他们竟挣到了100块钱,这在当时称得上是“巨资“了。<br />
<br />
<table align="center">
<tbody>
<tr>
<td>
<div align="center"><img height="309" alt="王久伶老人“刻”出来的剪纸。" src="/Upload/News/2012-5-30/201253082527U3YKD.jpg" width="550" border="1" 李建军="" 摄="" /></div>
</td>
</tr>
</tbody>
</table>
<div align="center">王久伶老人“刻”出来的剪纸。 李建军 摄</div>
<br />
<strong>吉祥花鸟的窗花世界</strong><br />
<br />
今年75岁的王久伶眼不花耳不聋,叠纸、裁纸、刻图、水湮、上色,依然能专注投入,轻松自如。<br />
<br />
“窗花是贴在过去纸糊的窗户上,白天阳光一出来,夜晚灯光一照,喜庆着呐。”王久伶老伴告诉我们,“我们家的剪纸拿到大集上去,卖得快着呢,1984年每张就是5毛,当时是挺贵的,可我们的剪纸总是第一个卖完。”在<a title="挂历" href="http://mall.163.com/yxp.html">挂历</a>还没有出现的年代,远近村民们逢年必买剪纸贴窗花,春节天天能看得见喜庆。<br />
<br />
忙时伺弄庄稼,寒冬腊月有闲暇,王久伶就拾掇起刻刀,刻出他心中早已成形的作品,幸福吉祥的愿望也离他越来越近。<br />
<br />
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四季花开,王九伶线条秀美,色泽鲜艳的剪纸放在阴凉处保藏,过去20年也不会变色。还有清晰明快的十二生肖,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情、细腻的刀法、精美的色彩,堪称一绝!<br />
<br />
谈话间,王久伶从里间板柜里拿出厚厚一个包裹,打开来,里面都是五颜六色的剪纸,精致的刀工和分层色彩的神奇组合令任何一张剪纸都惊艳无比,最可贵的是这么多年,那些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的成套花样还保留得非常完整。<br />
<br />
“色要上好,刀刻的手劲儿要拿捏好分寸,十里八村老百姓喜欢我的剪纸,就是因为我有独有到的地方。”王久伶脸上洋溢自豪,75岁还腰不弯背不驼、精神矍铄,或许这就是他的精神动力吧。<br />
<br />
<strong>难以割舍是剪纸</strong><br />
<br />
5毛钱一张的剪纸,王九伶一直卖到了1996年。随着农村家家户户的窗户改成了玻璃,随着挂历越来越流行,王久伶的剪纸市场一下子萎缩下来。2006年腊月二十那天,王九伶骑摩托去桃园村大集上卖剪纸,站了一整天,就卖了4块钱,还不够来回油钱,回来之后,王九伶就封刀了。<br />
<br />
大集赶惯了,冷不丁不去,平时话就少的王久伶更不开口了,怎一个闷字了得!<br />
<br />
怕老爷子闷坏了,全家人几经合计,孝顺的儿子帮王九伶在房子东边开了片荒,种起了菜。<br />
<br />
两个姑娘长大出嫁了,儿子娶妻生了孙子、孙女。白天,孩子们忙着去厂子上班,老伴去串门儿,大院落显得空空荡荡的。这时候,王九伶常常会拿出各种刻刀,习惯性地在磨刀石上磨磨,单调的磨擦声之中,他有着别人无法感知的快乐。<br />
王九伶平淡的生活在2012年发生了变化。<br />
<br />
5月份时候,迁西县在香港组织集中招商活动,县委书记白春明亲自带走了王久伶300来张剪纸作品,精美的剪纸刚一亮相,就受到了中外客商沸腾般的欢迎。<br />
<br />
柜子内,十几年前的宣纸收拾得妥妥当当;<br />
<br />
桌子上,颜料依然还是十几年前那些不变的颜色;<br />
<br />
园子里,生菜绿得可爱,黄瓜、豆角架子整整齐齐;<br />
<br />
劳作闲暇,王九伶坐在畦垄上,常常很长一段时间走神儿……
<div><span class="left">(本文来源:长城网)</span></div>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