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爱心团”修危桥感动两岸村民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5-16 08:17:20
阅读:1217


“一株小草染绿整个春天”,去年黄骅市农家女王俊华因发起民间公益行动而获选本报“感动河北”年度人物。
刚刚过去的春天,王俊华带领着她的“小草爱心团”,继续染绿着渤海湾的大地,近日,她们在河北山东交界处再修两座危桥,感动两地村民。
冀鲁界河桥梁失修频出死人事故
海兴县是沧州市渤海湾边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与山东交界,两省以一条宽广的河流为界。有多座桥梁架于河上,联通了两省的往来。多年前发大水时,为了泄洪,桥栏拆除,于是这些桥成了没有护栏的“光板桥”,人车行走在上面非常危险,但因为行政区划的原因,危桥一直没有得到及时修缮,所以界河之上,频出落水事故。
本报“感动河北”人物、黄骅市农家女王俊华从去年起就带着“小草爱心团”来修桥。去年修的第一座桥是海兴县张会亭乡小里寨村东的危桥。那一天王俊华经过此地,正值大风,眼看过桥的老人几乎是爬着从桥上过,因为桥上护栏没有了,稍不留神就会被风吹下窄窄的桥面。
村里人说,此前曾出过多起事故,发生过多起人、车从桥上摔下淹死或摔伤亡的事故。
王俊华很痛心:早一天修好桥,少出一起事故,就可以避免一个家庭悲剧。于是发动“小草爱心团”的团员捐款出力,用半个多月的时间,修好了这座桥。
修桥是个大工程,他们没有资金,团员们自己捐款10万元;没有专业人员,但他们用一颗心把水泥沙石钢筋整合焊接,工程质量令专业人员都赞叹。
王俊华的“小草爱心团”多是黄骅市人,开始公益活动的范围也在黄骅市,这一次修桥,他们把好事做到了百里之外,许多海兴县的热心人士也由此加入“爱心团”。
团员出钱出人修危桥
修好了第一座桥后,当地爱心人士找王俊华反映,界河两岸海兴县境内崔口、马庄子村附近还有两座类似的桥。
今年4月初,王俊华和几个朋友来到崔口桥实地查看。这也是山东、河北界河上的一座桥,长304米左右,东西都是坡度很大的堤坝,无论从哪边上桥都会有直冲下去的感觉。不知什么时候,桥上的护栏就没有了,而桥面很窄,脚下是滔滔的河水,徒步走在上面都会让人眩晕恐慌。
附近村民对王俊华说,这座桥上年年都会出事。去年,一个即将结婚的年青人去山东买结婚用品,回来经过这座桥时,不幸掉进河里,失去了生命。今年3月份,又有一个50来岁的人在这座桥上失去了生命。
王俊华听了,心中一阵痛,她觉得如果早一个月来修这座桥,这个50岁,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也许今天还可以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王俊华的“小草爱心团”当时手里没有钱,她们刚刚到青县帮一个困难户盖了三间新房,队员们也很疲惫。
马庄桥附近的张中桥情况也类似。
说什么也要修这两座桥!王俊华给“小草爱心团”的几个骨干团员打电话,骨干团员们又联系自己熟悉的亲友团员,尽管大家都是些普通农民、工人,但人多力量大,“小草爱心团”已经有400来人,4天时间,凑齐了修桥所需费用14万元。
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
王俊华带着“小草爱心团”要来修桥的消息,在界河两岸的村庄里传开,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说肯定会要钱的,现在不会有人干这这种傻事;还有人说,可能就是说说而已;还有人说,也许她精神不正常。
4月14日,在大家的猜疑中,王俊华带领团员们在大桥旁安营扎寨。他们先去联系了两岸河北山东两省的相关乡政府,申请断交,又在桥上接电。
因为离家远的团员必须住在工地上,他们在桥附近找了一处无人居住的破土房,清理干净,搭上地铺,安上锅灶。“小草爱心团”的团员们听说要修桥,呼啦啦跟来了50多人,工具、沙石、钢筋几天内全部到位。
大家戴上“小草爱心团”的小红帽,穿上红马甲,破损的大桥上一下子有了生气。
因为接连要修两座桥,工期计划赶在麦收之前,以便恢复交通,所以时间紧迫。
进驻工地后,大家紧张劳作,每天早上4时起床上工、晚上9时收工,中午吃完饭就干活,因为需要电焊,大家在桥上接了电线,安了电灯。
除了长期坚守在桥上的农民和个体户团员外,许多黄骅、海兴的上班一族,每天下了班,下午四五时也赶过来,干四五个小时之后大家再拼车回家。
黄骅一位姓冯的小伙子,自己带着孩子,每天干一天,晚上还要奔波百里回家照顾孩子。
黄骅一名叫小新的小伙子,20来岁,每天在工地上干活都是奔跑着干,一天下来,还和另外两位大哥主动担负着在桥头守夜的任务。他们说,小新太累了,睡着了把他扛走他都不知道。
用最好的水泥,买最好的钢筋,住最差的地方,吃最简单的食物,来造最结实的栏杆。
他们推沙、裁板、焊钢筋、拌水泥、钉盒子、绑钢筋、灌护栏……任何一个细节都不会忽略,每一个人都在一丝不苟地干着各自的活儿。他们说,这是修“生命桥”。
血汗在桥上留下大爱印记
“小草爱心团”最初由王俊华带着她的亲友发起,亲友再联系亲友,现在人越来越多,达到400多人。对许多人,王俊华也叫不出姓名。
有一位60多岁的长者,只知道姓孙,因为老人非常慈祥、和善,大家都叫他“老教授”,老人是闻讯自动赶来的,一天没有离开过。
一天,大家发现“老教授”在桥上发抖,面色难看。用手摸他的额头,烫得厉害,送他到村里的小诊所,量体温40多摄氏度。大家好说歹说,送他住在附近一个亲戚家里,输液休息。没想到第二天凌晨4时,他又到了桥头了。他说,“我回去一宿也没有睡着,净惦记工地上的事了。”
孟村县来的许树德老人也60多岁了,干活像小伙子一样。工地上到处都是盒子板,上面有大钉子,他不小心踩在一个大钉子上,扎穿了脚心,鞋里许多血,一走一个血脚印,但老人就是不下工地,咬牙坚持,大家看着桥上的脚印都想哭。收了工,大家用消毒液为他清了伤口,第二天他趿拉着鞋子照样出工。
一个20岁的姑娘小惠,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工地,小姑娘几乎没怎么说话,每天就是一心干活。
海兴县的团员郭二猛、张志强,干起活来都是一路小跑,他们是本地人,接电、买沙石料,都是他们出头。
人心换人心感动在传递
“小草爱心团”真诚的付出和辛劳被桥两侧的乡亲看在眼里,大家都被感动了,纷纷感叹: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无私奉献的人。
当地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开始拿相机来拍照瞧稀罕,当他看到团员们马甲背后“扶危救急爱满人间”的字样时停下脚步问:“你们挣钱吗?”有人回答:“我们不挣钱,还要捐钱。”
小伙子惊奇地睁大了眼睛。第二天他又来了说,“我每天下午四点下班,我也要来当义工,我也要做你们这样的人!”他对王俊华深鞠一躬:“不多说了,我少说两句,干活去了!”从这天起,这个小伙子天天来干。
两岸的好多村民主动来出做义工,大家说,“你们外地人都能来帮我们,我们不能光看着。”
一位中年人经常给他们送水果,送当时还很贵的西瓜,一送就是几箱。村里人主动给他们送菜、挑水,几位大嫂大婶来到他们住的小土房帮着做饭。她们说,“你们每天干活挺累的,还要回来做饭,我们替你们做了,每顿饭告诉我们有多少人就行。”
邻居一个孤寡老人,自己没有多少柴火,去地里拾了两抱柴火也给他们送来。
修崔口桥时,村民们主动来捐款:10元、100元、200元……捐了1000多元;修张中桥时,附近的马庄村的书记一直跑前跑后,帮着送柴、挑水,发动乡亲:“人家黄骅的来帮咱们修桥了,咱们怎么也得有所表示。”很快,村里捐款4000多元。
海兴县关工委几位老同志闻讯赶来,受了感动,回去成立了“夕阳红爱心团”,送来了捐款和生活用品。在桥上,一位老同志握住王俊华的手流泪说,“我们都是当过领导的人,这桥都是我们应该办而没有办的,真是惭愧啊!我们这些老年人真得向你们小孩们(当地语:年轻人)学。”
5月11日,工程竣工,两座桥维修一新,大家填平断交的大坑,将桥面打扫得干干净净,装车收工,收拾完毕已是下午时分了,大家婉拒了当地人的好意,依旧遵守“不准上饭店”的规定,回住处下挂面吃。
许多参加劳动的义工哭了,他们说,怎么这桥修得这么快呀?这个群体让大家不舍得离开,这些天朝夕与共,同甘共苦,大家心中的大爱,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他人。
王俊华流泪劝大家,“我们还会聚在一起的,只要还有这样的危桥,我们就还要修,因为修一座桥,就会避免人亡家破的悲剧。人活着就是这么几十年的时间,就得做点事儿,拼命地做点儿让自己能闭上眼的事儿。”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