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24个村庄共搭“联欢大舞台”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5-16 08:17:17
阅读:1743


一个村级文化站星火燎原助燃武强深州交界的农村文化
村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出现“三早和三少”新气象
解决文化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成为新农村建设新课题
水深,引来群鱼漫游;花香,聚来群蝶飞舞。在年画之乡衡水武强县的北谷庄村,一个微不足道的村级综合文化站,却成为武强县与深州市两县市的纽带,将两县市24个村庄的群众紧紧联结在一起,通过村与村的文化交流,让当地农村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一个小小的村级文化站以星火燎原之势,点燃了当地农村文化生活新篇章。
1
全县首个农村老年大学
北谷庄村地处衡水武强县西北部,与深州市交界,是省级文明村和小康示范村。
5月9日清晨,北谷庄村静寂安宁,偶尔传出几声犬吠。位于村南的文化站大门敞开着,院子里一位瘦弱的身影在忙碌。天刚蒙蒙亮,64岁的石庆兰早早就打开了文化站的大门。
“农村人起得早,得把活动道具提前准备好”,石庆兰是北谷庄村综合文化站的副站长,他每天都要重复做这些整理道具的工作,他说,这些道具有些是自己做的,有些是大家凑钱买的,“虽然不是多好的东西,却都很珍贵”。
在与石庆兰交谈的过程中,记者环视了一下这个文化站的环境。这个文化站所在的位置曾是村里一处蔬菜交易市场,院子面积十分大,在院子中间,有一个大棚,大棚下面是一处水泥场地。石庆兰说,他们的演出舞台就是那处水泥地。
石庆兰边整理边带着记者参观了文化站,院子北面是几间瓦房,这里也是村委会的办公地。说起文化站,石庆兰打开了话匣子,文化站前身是北谷庄老年大学,老年大学成立于2000年,是由村里的两位退休教师组建的,当时也是全县第一个农村老年大学。
石庆兰在2003年就参加了老年大学,除了学到了科技知识,了解到国家政策,还让他的生活更加多彩了。最重要的是,他深刻体会到了农民对知识,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渴望和热爱。
随着人们对老年大学的认识,从起初的不理解,到现在人们争先抢后地参与,村里的精神面貌也改变了。石庆兰说,村里出现了“三早和三少”的新气象,“玩牌的少了,说闲话的少了,小偷小摸少了;做饭的时间早了,学习的时间提早了,排练文艺节目也早了。”
2
化茧成蝶的村级文化站
像许多农村一样,北谷庄村也曾是消息闭塞、文化生活匮乏的村庄,妇女们除了忙农活,就是在墙角嚼舌头说闲话,男人们不是打牌就是喝酒,每逢农闲、晚上、下雨天,这些时候,村民们都会以某个农家的院落或家里为场所,年老的聚在一起聊天,年轻的就是猜拳喝酒、打牌赌博。在他们看来,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猜猜拳,打点麻将最划得来,不仅消磨时间,还能赢点小钱,有的村民甚至以此为业,成天沉迷其中。一些村民还无奈地说,“不喝酒、不打牌,那我们玩什么?”
北谷庄村综合文化站站长是村支书王立柱,他告诉记者,老年大学创建,受到守在家中的老年人们的欢迎,大家在一起学知识、唱歌、跳舞,让沉寂的乡村活跃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参与了进来,随着参与人群越来越年轻化,2012年1月,在县文广新局和县文化馆的协调指导下,在村上建起了村级综合文化站,这也是该县第一个村级综合文化站。
过去,北谷庄演出的小节目,多是学习、模仿电视台或别人的节目,现在文艺骨干越来越多,大家自己动手制作演出节目所需要的道具,还集思广益编写了一些有新时代气息的节目。过去,北谷庄演节目,常常租音响用,自从建起文化站后,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文艺爱好者刘香萍主动拿出4000元钱为文化站买了一套音响。
过去,北谷庄的戏剧以演唱京剧为主,现在随着村与村间的文化交流,刘头村的评剧爱好者和大郭庄的河北梆子爱好者加入到戏剧演唱队后,戏剧队由原来的16人增加到了40多人,不仅增添了评剧、河北梆子演唱,许三庆、王梦珍、石乃杰等“戏迷”还牵头对该村老年间的地方戏哈哈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挖掘和整理。
为此,文化站根据农村特点民主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有聚有分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也愈加丰富,法律科技养生讲堂,戏曲舞蹈太极拳……当地的农民们在忙完农活,一早一晚地到文化站读读科技书籍,蹦蹦跳跳地娱乐一会儿,都觉得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的。
3
一村独乐到遍地开花
与石庆兰聊天的时候,伴随着阵阵车铃声,一群骑着自行车的中年人有说有笑地骑进了文化站。石庆兰告诉记者,这些人都是邻村的村民,是文化站的文艺骨干力量。
人群中,一位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带着一块写了歌词和乐谱的黑板,手里攥着一沓复印纸,正在分发给到场的学员。采访中,记者得知,这位老人名叫李子瑜,今年已经68岁,是街关镇拜口村人,2003年便参加了老年大学,“我喜欢唱歌,因为懂点音乐知识,便一直在教学员们唱歌”,李子瑜说,其实在文化站,人人都是老师,人人也都是学员,大家聚在一起取长补短,我教你唱歌,你教我跳舞,“就是图个乐呵”。
石庆兰告诉记者,按照惯例,文化站的活动时间安排为“逢五排十”,意思是按照农历,每逢初五的倍数组织活动,初五开展科技知识讲座,初十学唱戏,十五就学跳舞……可一些学员对文艺却十分痴迷,深州大冯营乡东牛村到北谷庄村有4公里的土路,可马许俊、付书俭始终没有间断过,赶上雨天,两个人就会绕道307国道到文化站,“可这一绕,就得多骑10公里路,这就是咱文化站的魅力”,付书俭这一说,逗得大伙都笑了起来。
北谷庄村位于武强深州交界地带,文化站的建立,仿佛竖起来了一杆大旗,引起了周边村庄的极大关注,纷纷报名参加这个文化站的文体活动。目前,以北谷庄综合文化站为中心,前来这里参加文化活动的群众扩展到武强县街关镇、孙庄乡、周窝镇和深州市西留乡、大冯营乡、木佐乡以及溪村乡共7个乡镇、24个村,骨干文体爱好者达200多人。
4
新农村渴望文化盛宴
文化站的李子瑜老人拿出一沓厚厚的演出表,记者看到,每逢重大节日,文化站都会组织演出,为当地百姓送上一道精神大餐。不仅如此,他们还骑着电动车、三轮车带着道具到处巡演,“我们不图名不图利,只要人们爱看,我们再苦再累也值!”
文化站的蓬勃发展令人兴奋,可文化设施建设的滞后,却缭绕在北谷庄综合文化站负责人的心头。他们告诉记者,虽然村委会帮助解决了活动场所,除固定了宽敞明亮的活动室和桌椅板凳外,还提供了一个200平方米、能遮风避雨的大凉棚排练或演出文体节目,但许多道具部分是由学员自己购置,部分是大家动手自制的。
北谷庄文化站遇到的问题也是繁荣农村文化生活进程中的难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文化活动的消费质量、消费能力和需求也就随之提高了,但农村文化生活缺乏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没有娱乐的地方,没有消遣的场所,缺少阅览的渠道,农村文化生活仍十分匮乏。如何将农村文化荒漠转变成绿洲,成了当今关注的热点。
采访结束后,记者了解到,衡水武强县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已建起了书法协会、书画社、京剧社、河北梆子剧团、梅花拳协会、秧歌队、锣鼓队等110个民间文化组织,建设了衡水市首家3D数字影院,建成5个乡镇文化站,9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168个“农家书屋”,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将为农民文化生活带来活力。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