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突破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3-03 08:56:24
阅读:2792
<strong> 迁安信息港消息 </strong>2011年,迁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农村新民居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和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br />
以农村新民居建设为重点,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市遵循市域三大功能分区和城乡四级空间布局体系,按照宜改则改、宜建则建的原则,采取联建社区、旅游特色、就地改造三种类型,灵活多样地推进新民居建设,年内重点发展了新型农村社区10个,培育旅游特色村5个,改造提升村16个,其中有33个村被列为省级示范村。全市全年累计完成投资46.5亿元,完成新民居建筑面积111.2万平方米,改造旧民居3000户,全部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一是在西部工业区,按照集中联建的方式,重点发展了新型农村社区,引导非农就业的农民实现了居住社区化。马兰社区、滨河新村、蔡园社区、沙河驿组团、潘庄子社区、田庄营小区等7个集中联建的农村社区,以及崔庄等4个城中村改造的安置小区,涉及19个省级示范村,已累计完成投资45.7亿元,建设多层住宅楼186栋,可聚集社区人口2.5万人。二是在东北部农业区,按照“五通五有”标准,以改善居住条件为重点,建设了改造提升型示范村,涉及14个省级示范村,已累计完成投资8000万元,完成改造民居3000户,改厨2200户,改厕2200户,改能2780户,改造提升村近80%的农户普及了太阳能、热水器、吊炕、沼气池、卫生厕所,形成了杨各庄镇东高庄等精品村。三是在绿道沿线,加快建设旅游型示范村,突出乡村特色,重点培育了山叶口、白羊峪、大龙庙、尚庄和徐流口等5个旅游特色村,新建和改造了特色民居500处,发展了农家小院200户。山叶口村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白羊峪村建设“四区”、“八园”、“十二景”,被评为唐山市十大魅力景区、河北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br />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2011年,我市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突击月活动为契机,以建立农村保洁长效机制为重点,集中力量、广范围、大力度地开展了综合整治行动,迅速掀起了环境整治工作高潮,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大改观。据统计,全年全市19个镇乡累计投入了资金1080万元,出动人员12.5万人次,动用了运输车辆4.5万台次,清运垃圾19.8万立方米;全市19个镇乡都按照“户清、村集、乡运、市集中处理”的保洁工作要求,全部成立了环卫所,村村建立了保洁队伍,村级保洁人员达到2396人;各镇乡新购置垃圾专用运输车辆45辆,为保洁人员配备垃圾收集专用三轮车2122辆,村内街道新建垃圾池708个,拉臂箱182个、摆放垃圾箱桶1600个,建设垃圾转运站459个。<br />
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2011年,我市以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为主线,开展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两个联建”和资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市顺利完成了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颁证工作试点2个,颁发房屋所有权确权证60户;完成了彭店子乡高李庄村和木厂口镇北营村2个农村水利设施确权颁证试点,并对试点村的小型水利工程的设施数量、位置、所有权、使用权等情况进行了建档造册,依法颁证;全市534个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全部建立,年增加积累2亿元、累计达到13.2亿元。<br />
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强力推进。我市一是以加快建设甘薯产业龙型经济为重点,狠抓甘薯加工园区和规模粉丝厂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促进了“订单产业”的形成,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千亩加工园区2个,培育规模型加工企业43家,发展加工专业村29个,参与农户1500户,从业人员达到了1.2万人,年加工粉丝19.2万吨,产值达到6.42亿元,实现纯效益9636万元。二是大力发展和扶持以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全市在工商和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组织总数达到243个,社(会)员总数5658人,带动非成员农户7万户,实现总收入21.2亿元,成员户均收入5.5万元,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br />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