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让“一小时阳光”照亮校园的每个角落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7:26:34

阅读:1685

迁安信息港消息

   新闻背景链接:2011年9月14日,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出,国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十分重视。但不少地方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没有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教育部在调研中发现认真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校不超过20%。有不少的青少年出现肥胖、营养过剩、近视等问题。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积极响应 国家教育部“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号召,经过深入讨论与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扎实推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身体素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如何保证青少年“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了教育部乃至各大中小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的几所中小学校,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

 迁安市“一小时活动”落实到位

9月22日上午9:30,记者走进迁安市第一实验小学。朗朗的读书声不时从教学楼内传来,偌大的操场上空无一人。9:50,伴随着大课间铃声的响起,学生们纷纷从教室鱼贯而出,涌入操场为即将进行的广播体操和武术操做热身锻炼。

   第一实验小学教导处朱主任告诉记者:“9月14日教育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后,学校认真贯彻会议精神,除了按规定要上的体育课以外,每天又增加了眼保健操、武术操等体育项目,大大丰富了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学生每天的运动时间也都超过了一个小时。”

   9月22日下午4:00左右,记者又来到迁安市第二初级中学时看到,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操场上,在老师及班干部的组织和带领下正在进行跳绳比赛,呐喊声此起彼伏,活动现场笑声连连。

   迁安市第二初级中学副校长王志强说:“9月14日的电视电话会议后,学校就开始将活动时间延长为上午40分钟的大课间时间和下午第二节课后的40分钟大课间时间。为了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能够更顺利地落实下去,我们及时与家长沟通,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普遍拥护。”

   随后记者又对迁安市第二实验小学、第二高级中学等学校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这些学校均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每天保证学生能够除体育课外锻炼一个小时。

   家长学生反映积极

   学生心声:“现在我们每天都会进行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这样不仅使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多了,还能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玩儿的尽兴,学习起来当然也劲头十足了。”刚进行完一轮跳绳比赛的初二年级同学李炎气喘吁吁地说。

   在操场上等着跑操的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学生王梓欣告诉记者:“以前每天从早学到晚,学习累不说,效率还跟不上。现在好了,学校每天都会在课间组织学生跑操或进行其他体育活动,学习累了正好可以锻炼锻炼身体,劳逸结合,学习起来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

   家长感言: “只有身体条件变好了才能保证孩子的学习质量,让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不仅使孩子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还能使孩子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保证良好的学习质量。”市第一初级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家长张先生说。

   李女士的孩子明年就要面临高考了,而对于从紧张的学习时间中抽出一小时锻炼的做法,李女士直夸做得好:“孩子现在学习特别的紧张,可要是没有好身体,学习再好也没用啊!现在学校让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孩子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身体还能有保证,我们也放心了。”

   迁安市教育局:

   为“一小时活动”保驾护航

   早在2007年出台的《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就明确规定,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至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至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到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

   迁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保证学生每天能够锻炼一小时,教育局严格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以充分保证学生的体育课和学生的体育活动。首先,学校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广泛开展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其次,我市各中小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三是,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各中小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体育器材,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不受条件限制。四是,各镇乡以及市区内各中小学校必须将体育活动时间纳入课程表内,并定时上报活动规划。此外,为了保证学生不受季节影响,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各中小学校可根据季节变化定期更换体育活动内容。

   此外,为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能够持续地开展下去,迁安市教育局更是下大力气加强对学校体育活动的监督指导,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将其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每年坚持对各学校的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评比验收,通过实行千分考核的方式严格考核学校体育活动质量。通过信件、电话、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在广大学生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理念,注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努力营造青少年“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良好环境,以开展班会、办板报、小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生观、健康观,加大对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

记者述评

   让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下一代的健康关系到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体质影响着国家的竞争力。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状况令人担忧,使人警醒。体质被认为是生活的首要基础,但许多学校和家长对此却没有足够认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繁重的课业负担令学生身心疲惫。尽管影响因素很多,但激烈的学习竞争、沉重的学习压力,成为导致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与体育锻炼密切相关。而就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来看,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软肋,学生的体质状况令人担忧,让锻炼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妄想。

   2007年,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对此,不难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健康的重视程度。然而,学校说,场地太局促、经费很有限、安全难保证。家长说,我们害怕“输在起跑线”上,得上补习班,哪有时间锻炼。学生说,呆在家里上网、看电视多舒服,干吗要出去跑、出去跳。如此步履维艰,“每天锻炼一小时”运动很难实现。

   在分数至上的“紧箍咒”下,老师的能力强弱、学校的名声大小、领导的政绩高低,这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分数靠什么,靠的就是时间的堆积。“如果我给他一个童年,那么我就欠他一个成年”,这是一个家长的独白,也是全体中国家长的内心写照。那么,在应试教育的天空里,在分数至上的呐喊中该如何让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每天锻炼一小时”运动坚持下去呢?

   如迁安市教育局一样,目前,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已掀起了一场“每天锻炼一小时”高潮,从学校到家长再到孩子,摆正姿态,纠正观念,一环紧扣一环,誓将“每天锻炼一小时”运动坚持到底,可高潮之后这项举措能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如细水一样绵延下去,这就要各级政府真正把青少年锻炼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将公共资源向学校体育倾斜。如今,“每天锻炼一小时”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应是扎扎实实执行和持之以恒落实,把国家意志化为全民行动,让锻炼成为一种习惯。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