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迁安黄帝古都为何在《史记》中模糊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7:25:51

阅读:2145

迁安信息港消息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贯通古今的历史巨著,“本纪”托始黄帝,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可是涉及到黄帝建“都”等情况却介绍得很模糊。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当时的所谓都城十分简易。从人类的进化史来看,人类是群体进化的。处于原始时代的先民,还不能建造所谓的城堡,至多是一些相对比较集中简易的房屋村落而已,而且还得随季节变化、河水的涨落在丘陵、山地之间迁徙。据史料反映,中国最早的筑城人是大禹的父亲鲧,可能是在治水的“堵”中被动做起的,早他上百年的最后的“黄帝”(即使是最晚的)能否筑城不得而知。而在我市,与轩辕黄帝密切相关的古老地名却得到传承,山水村落有黄台山、伏龙山(龙山)、玄水(滦河支流青龙河迁安段)、缓虚水(西沙河)、轩坡子(轩家坡)、车辕寨、大小玄庄、玄家洼、倪屯(沌)、宫店(殿)子、擂鼓台、宫上、玄新庄等。

   其次,《史记》的作者秉承了皇帝的圣意,不能把黄帝的古都如实写到当时匈奴经常跃马挥戈的辽西郡(今迁安时称“令支县”,汉代属辽西郡辖),那样会显得汉王朝皇帝非出自黄帝故乡。《史记》是汉武帝时期(征和二年)完成的,汉是代秦而立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皇家的祖脉在陕西,官修史的指导思想也必然打上“民族同源”的烙印。汉民族中的统治者是“黄帝”的正宗后裔,故乡同在“黄帝”的故乡,“黄帝故乡”出皇帝就成了定律。所以,《史记》就得让“黄帝”从小“喝”陕西的姬水,连“炎帝”也得“喝”陕西的姜水了,炎、黄两大部落融合之前的征伐也属于同母兄弟的“窝里斗”了。至于“母亲”生下炎黄兄弟之前的历史,就让后人去“模糊”了。

   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史记》在“五帝”和“三皇”的祖系追溯时,都是使用了异人同名“偷梁换柱”的方式。“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颛顼生子曰穷蝉……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弟放勋立,是为帝尧”;“虞舜者,名曰重华……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夏的远祖中有个叫“颛顼”的,和黄帝的某代后裔的一人同名,就当“胶”粘上了;商的远祖中父系粘不上,就用“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以“帝喾次妃”“胶”粘上了;周的祖系也如此,“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的,就以“ 帝喾元妃”当“胶”粘上了。至于解释不清的年代、寿命就省略给后人了。《国语》曾质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了黄帝、炎帝’。那么炎帝也是少典之子。炎黄二帝似乎相承了。但《帝王代纪》中间相差八帝达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们父亲名,岂不是黄帝过五百多年后,才开始接替炎帝成为天子的吗?活得寿命太长了吧!

   第三,作者司马迁自身的主客观原因。作者司马迁受“腐刑”之前,没有机会来到当时的令支县,受“腐刑”后身体不允许长途跋涉,当然,也有可能担心辽西郡属蛮荒之地,随时会遭到匈奴的铁蹄奔袭,辽东之地多为异民族所居,人身安全没有保障。不论何种原因,作者仅仅走到有“黄帝城”(建于战国时期)的涿鹿,然后就打道回京都长安(今西安)了。

   正因为此,《史记》里不仅对黄帝“都冀”没做认真考究,对“舜,冀州之人也”、“禹行自冀州始”,也不多用笔墨了。

   这让人想起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扶摇而起一个搏击长空的鹰之族———契丹族,它的兴起、强盛、消失,恰恰是黄帝史影最生动、形象的重映。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落联盟。公元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早于中原赵宋五十多年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王朝。契丹王国强盛,最多时曾拥有120多万人口,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燕山,北绝大漠,版图相当于北宋的二倍多。公元1128年,契丹和辽朝灭亡,共历时210年。契丹族建国之初没有都城,部落联盟的“都”就是临时的帐篷群。契丹族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钵(契丹语“行在所”、“行宫”的音译),因气候、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轩辕黄帝部落联盟是否也经历了这样的时期?要观光“雄伟壮观”的“黄帝都城”的人们可能从中会得到一些启示。

   历史的真实面目正逐渐向我们清晰地展示开来,“迁安———黄帝古都”终究会让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到这里认祖归宗。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