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百姓解千忧———记唐山市“优秀人民公仆”、沙河驿镇党委书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7:24:53
阅读:3426迁安信息港消息
人物名片
1968年7月出生,1985年8月参加工作,199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省委党校研究生,现任沙河驿镇党委书记,唐山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唐山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自2006年3月任沙河驿镇党委书记以来,他恪尽职守,爱岗敬业,踏实苦干,开拓进取,开创了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连续12年保持省级卫生镇称号,连续多年被迁安市委授予“红旗乡镇党委”和“实绩突出单位”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迁安市惟一一家省级文明镇称号,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囊括迁安市乡镇级各项荣誉。唐庄子“六个一”新民居建设模式曾得到中央、省、唐山市领导的高度肯定。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北方钢铁物流产业聚集区跻身首批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之列。他本人连续6年被迁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嘉奖奖励,2次荣记2等功,6次被迁安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被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被省政府授予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唐山市委、市政府授予2008和2009年度“新唐山建设卓越功勋奖”;2010年,被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
王学龙今年43岁,曾任市政府办科长、督察室主任、市委办副主任,2003年8月任沙河驿镇镇长,2006年3月任党委书记。转眼8年过去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公仆的神圣职责。2009年,被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荣获唐山市委“新唐山建设卓越功勋奖”称号。
回首8年来的基层工作历程,王学龙感慨地说:“我除了吃饭睡觉,心中想的全是沙河驿镇2.8万父老乡亲的大事小情。”
使民富
2006年3月,王学龙由沙河驿镇镇长任党委书记,当时的沙河驿镇已经创造了迁安“三个第一”:没有铁矿资源,建成了迁安第一座炼铁高炉;没有石灰石资源,建成了迁安第一家机烧石灰企业;没有煤炭资源,建成了迁安第一家炼焦企业。正是这“三个第一”,使镇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2元。然而,农民盼增收的愿望异常迫切。履职不久,王学龙集思广益,提出了“依托产业、转移培训、创业富民”的农民增收战略。
依托产业就是发展壮大钢铁、焦化等支柱产业和商贸物流等传统产业。为此,他聘请专家规划建设了占地5000亩的驿城循环工业园区、占地3000亩的钢铁物流园区。如今,两大园区已成为全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驿城循环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市西部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再次创造了多个“第一”:生产出迁安第一块玻璃,鹏兴耐火材料镁碳砖填补唐山空白,旭鑫工贸粗苯提纯结束了迁安有焦无化的历史。截至目前,区内企业已达25家,形成了150万吨焦炭、430万吨铁钢、40万吨水泥、6万吨粗苯提纯以及330万重箱玻璃生产能力;根据产业形势的快速发展,占地3000亩钢铁物流园区重新规划,面积扩大到了20平方公里,更名后的迁安市北方钢铁物流产业聚集区已跻身首批16个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之列。到2010年,区内物流企业达到22家,营业收入达到15亿元。2011年,处于起步阶段的物流产业聚集区得到快速发展。产业发展规划和总体规划获得专家组评审通过,园区主干路———驿港路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10月底可正式通车。通过不断完善优惠的招商政策,业已吸引到浙江物产、河北建投、天津滨海泰达、山西阳光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洽谈项目10余个。浙江物产北方钢铁物流基地项目将正式落户,土地收储各项前期手续正在加紧跑办中。
转移培训就是利用迁安覆盖城乡的免费培训网络,培训企业急需人才,另一方面与企业积极接洽,积极吸纳务工人员。目前,该镇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超过1.3万人,达到户均1.5人,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85%以上。
创业富民就是激发农民的创造力,鼓励农民创业增收。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实施富民项目1400多个,建成各类专业村19个,新增养殖、钢筋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各类专业户3500户。新发展民营企业61家,民营企业累计达到152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25家,累计达到了767家。
“依托产业、转移培训、创业富民”的农民增收战略在沙河驿镇获得了空前成功,到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552元,年均递增20%。
保民安
广大老百姓的钱包慢慢地鼓起来了,但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慢慢滋生。“保一方平安”成为王学龙潜心研究的课题。首先,从“人”抓起。创造性地实施了班子成员轮岗制,定期调整领导班子工作分工,实行“两联一包”制。即联系一个村、一个企业、分包一个重点项目,明确责任,一包到底。在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上,唱响“三位一体”创建主旋律,树立机关良好风气。针对沙河驿镇回、汉、满混居现状,专门成立了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在锻炼少数民族干部的同时,又有效预防了民族宗教矛盾的发生。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他严格落实“四权一体”、“三级联创”、“一抓三促”和“一定三有”工作机制,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和“农村党支部书记素质深化年”活动,在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中,突出“树、压、谈、督”四项措施。其次,从制度上抓起。他主持制定并完善了旨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四项机制”,即:提高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社会预警机制,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三位一体”协调机制,及时处理群众反映问题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安全生产督导检查机制。5年来,全镇无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第三,从普惠政策抓起。王学龙深知,落实上级政策是镇党委、政府肩负的重要职责,迁安多项惠民政策走在了全国前列,只有拒绝“梗阻”,不折不扣抓落实,辖区百姓才能尽享改革开放成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9713人,占应参保人员的75.84%;共有332人参加失地养老保险并领取养老保险金;全力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民政事业稳步发展,优抚、低保五保、救灾救济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发放。
为民乐
“安居”才能“乐业”。如果说2003年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让沙河驿镇各村硬化了街道、净化了庭院、绿化了村庄,整体面貌得以明显改观。那么以唐庄子科学发展示范村为典型的新农村建设,则将改变农村面貌的触角延伸到了一家一户。
王学龙深知,只有把居住小区环境打造好,农民才能真正乐起来。为此,他把建设唐庄子科学发展示范村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带领镇村两级干部和唐庄子村群众,一身土、两脚泥、三班倒,扎实推进创建工作。探索出的以“一顶、一墙、一能、一炕、一沼卫、一灶”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新民居创建模式得到刘云山、张云川、赵勇等中央、省、领导的高度评价,成为全省新民居建设的一个样板。
随着新农村建设深入进行,王学龙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分别采取村企联建、宅基地换房等模式,实施了北部和镇区两个社区建设。目前,采用村企共建模式建设潘庄子北部中心社区和采用宅基地换房模式建设的镇区中心社区7栋农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均已顺利入住。北部社区更是获得省级新民居建设优秀示范社区荣誉称号。
农民居住的小环境变美了,变舒适了。王学龙仍旧坚持“大小通抓”,又实施了环境改善工程。近两年来,累计投资3亿元,淘汰9座炉子,实施节能减排项目34项,对镇域内主要企业进行环保设施配套改造,减少烟尘排放近10万吨。对全镇19个村民中心进行翻建改造,并配备标准图书室、卫生室和文体活动室,使之真正成为村民的休闲中心、娱乐中心、学习中心。
“只要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窝上,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年龄再增、职务再变,但王学龙践行自己誓言的努力一刻不曾改变。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