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王香利29载乐守农村文化阵地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7:23:18

阅读:1389

    迁安信息港消息   
  
    1983年组建迁安第一个“乌兰牧骑式演出队”,1990年组建、辅导了迁安第一个农民铜管乐队,1995年组建了迁安第一个文化服务公司,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到国家专职文化干部,现任菜园镇文化站站长的王香利29年如一日在农村文化阵地上耕耘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自小酷爱文艺的王香利,1980年刚刚走出学校,就参加了村里的业余文艺宣传队,通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他不仅掌握了板胡、二胡、扬琴的演奏方法,而且掌握了评剧的伴奏方法,很快就成为了文艺队里的骨干。1983年5月,大五里乡招聘文化站长,王香利凭借扎实的乐理知识和板胡演奏基本功光荣当选。自那一刻起,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专长,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年11月,刚当上文化站长的他,凭借扎实的文艺功底和几年来在“文艺圈”里的好人缘,组建了一支14人的文艺宣传队。首场汇报演出不但赢得了满堂喝彩,而且得到了乡领导的高度赞赏和大力支持:“春节下乡演出期间,我派专人为你们联系演出场地,把修路用的拖拉机无条件地借给你们使用拉设备,希望你们为全乡乃至全县人民送去美好的精神食粮。”就这样,一个十几人组成的演出队开始活跃在迁安城乡,成了大五里乡乃至全迁安的文艺亮点,活跃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1987年,通过县乡再次考核,王香利被转为正式国家文化干部。

    后来,王香利被调到孟官营乡文化站工作,面对只有几百本图书、一个破旧乒乓球台的文化站,王香利没有气馁。没器材,他把家里的台球案子拉到了文化站供大家娱乐,没资金,他自己垫钱买来电子琴、小号、音乐放大器、象棋、跳棋等设备,并积极组织开展全乡的卡拉OK、象棋、跳棋比赛,沉寂的乡村文化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乡领导被王香利感动了,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硬是挤出资金来支持文化站建设。

    1992年,王香利被调到蔡园镇文化站工作。头脑灵活的王香利意识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文化的需求也高了,欢腾的现代歌舞、悠美的管弦音乐已开始冲击人们的视听,拉拉弦、唱段戏已不能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于是他筹集资金1万余元,买来了架子鼓和十余件铜管乐器,成立了当时迁安县第一支农民铜管乐队。没有老师,就按乐器演奏说明书自己钻研,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吹、一个调式一个调式地练,不到1个月的时间,他们居然用“洋”乐器演奏出了十几首乐曲。自此,凡是县里有大型演出活动,都少不了这支农民乐队的身影,他们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县文化主管部门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好评,称这支农民管乐队是山沟里飞出的“洋”乐队,称赞蔡园镇“既富口袋、又富脑袋”。1995年,在王香利的组织下,蔡园镇又率先成立了迁安第一个文化公司,下设歌舞演出队、电影放映队、美术服务队和礼仪用管乐队,并从县内外招聘文艺人才,排练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目前,蔡园镇多功能活动场所、音乐室、棋牌室、书画室、图书阅览室、资源共享室、灯光球场、室外活动场所等一应俱全,有20人的农民铜管乐队1个,“省级文化之星”评剧团一个,业余鼓乐班3个,业余文艺演出队5个,秧歌队8个,腰鼓队3个,业余篮球队5个,群众性健身组织10个,优秀青年歌手20名,文化活动日新月异。

    作为一名最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者,王香利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热爱的文化阵地,岗位虽然平凡,但为群众送去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

热门资讯

广告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