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不富心不安——追记迁安市石梯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史明星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7:22:42
阅读:2867迁安信息港消息
石梯子沟的桃花又一度绽放了。
4月16日,迁安市大崔庄镇石梯子沟村一年一度的“观花节”如期举办。但是人们再也看不到曾经操办了14届“观花节”的老支书史明星忙碌的身影———就在40天前,60岁的他心脏病突发,倒在了村头这片桃树林里,再也没能醒来……
“汗洒围山转,情系石梯沟,桃花依旧在,斯人已远走……”“观花节”上,一曲《明星颂》唱出人们对老支书的缅怀。往年喜庆的“观花节”,今年却带给石梯子沟村人触景伤情的痛楚。
30多年来,这位闻名全国的“围山转”工程的创始人之一,曾获得省市级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115项荣誉的老支书史明星,一直是乡亲们的“主心骨”,最放心的“当家人”。大家对老书记有着同样的不舍,却又有着许多不同的理由:他不记仇,别人前一天刚跟他吵完架,第二天他照样乐呵呵地给人家办事;他上任以来,孩子们的学费都由村里支付;他不靠资源吃饭,而是带头发展旅游,给大伙儿铺好了长期致富的路……
“观花节”开幕式结束后,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桂文又一次来到桃树林里,站在那座新坟前:“老支书,你留下的事儿我们都尽心尽力办着呢……”
解放思想,治穷致富,爱是深深的责任
在石梯子沟村村民中心,史明星的办公室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打开房门,屋内窗明几净,犹如屋子的主人从未离去;办公桌上,一本翻开的笔记本上留着他生命中最后一天的笔迹。
这是3月4日上午,史明星以“迁安市人大代表”的身份写下的一份提案的底稿:“石梯子沟村背靠长城高山,面向碧波绿水,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林有果的好地方……我建议将石梯子沟的千亩围山转,作为迁安旅游观光农业和生态医疗保健基地建设的首选……”
“直到生命最后的一刻,明星脑子里想的,还是村里的发展。当年把村支书的担子放在他的肩上,我没看错人哪!”张山是史明星前任村支书,他永远也忘不了31年前自己和史明星之间的那次彻夜长谈。
1980年7月,年仅28岁的史明星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上任前一天晚上,老书记张山把他叫到家里,讲述了一段辛酸的村史。1970年6月,青黄不接,全村一半以上的户无米下锅,万般无奈之际,老书记不得不带着村干部到邻县借粮,然后再把借到的玉米、白薯干儿分给各户……
“放心吧,豁出这条命,我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那一天,血气方刚的史明星许下诺言。从此,一份深沉的责任便融进了他的血液。
上任之初,史明星首先把目光锁定在村里那4000亩山场上。从1980年开始,石梯子沟村打响了治穷致富之战,村集体筹资兴建了采石场,迈出了改写贫穷历史的第一步。短短两年,采石场年收入就增加了20多万元。
但是,史明星却看到,采石场吃掉了资源,也破坏了环境。他开始谋求新的发展出路。
当采石场为集体创造了可观的效益后,史明星又提出,要取之于山,用之于山,让石梯子沟的荒山秃岭变成村里的“绿色银行”。1984年10月,史明星率领石梯子沟的乡亲们将座座荒山秃岭修成了层层“梯田”,6万株果树栽出了全国闻名的“千亩围山转生态经济林”。到1991年,石梯子沟村已经形成了1200亩的“围山转”果园,果品产量达13.5万公斤。
1997年,史明星根据背靠有长城、山上有林果、山下有水库的优势,提出了建设生态旅游度假村的发展思路。十多年来,全村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百花庄园、颐寿宫、颐寿湖等景区景点,成功举办了14届“观花节”,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年收入达30余万元。
石梯子沟村变了,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到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12元,固定资产达到663.9万元,集体积累达到1000多万元。
村民们享受到了村里厚实“家底”带来的实惠:1986年,村里用上了自来水;农业税未免时,全部由村集体统一代缴;中小学生“三费”没免时,也由村集体全包;村里出资为村民上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有60元到100元的养老补助;2005年,村民家家看上了有线电视,费用同样是村里承担……
民主管理、科学治村,爱是尊严的给予
走进石梯子沟村村民中心大门,迎面烫金牌匾上的一副对联耐人寻味。上联:当村官要当清廉官勤政官热心官永做人民公仆;下联:做村民要做致富民遵纪民参政民当好集体主人;横批:干群同舟共济。
张桂文说,这副对联是史明星的原创,不求文采,但很实在。“如今再细品这些话,每字每句,都已经在石梯子沟得到了印证。”
“按理说,给村里挣下家业的功臣,应该有点‘大家长’的风范,但在村民面前,他做事倒更像个‘小媳妇’。”对自己一手提携起来的史明星,老支书张山的话听上去像是埋怨,实际上却是赞赏。石梯子沟村有一套完整的民主评议制度,村里的每一个决策都得全村人“把关”,村民通不过,决策肯定实施不了。
2009年初,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投资252万元购置4台(套)大型设备用于扩大再生产。252万元,钱哪里来?
史明星表态:“扩大再生产,就是为了让全体村民有更多的收入。因此,我们要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不能落下一户群众。”按照这一思路,村“两委”制定了“每户一股、每股一万、年底分红”的方案。
然而,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有代表提出质疑并形成多数意见:“每户1万,有的拿得出,有的拿不出;拿不出的还不又要被‘落’下?”就这样,村民代表大会否决了村“两委”提出的方案。于是,村“两委”再次进行研究,形成了新的入股方案:“每股5000元,每户不超过两股,年底分红”。这样,富裕户入两股不少,困难户入一股不难,保证了全村298户家家是股东。
“温总理说了,要让百姓活得有尊严。在咱石梯子沟,尊严就是硬不怕、富不倚、穷不欺!”一次全体村民大会上,史明星的话让村民湿了眼角。
早在1988年,石梯子沟村就成立了以生产队长、会计为班底的村民议事会组织。经过多年探索,如今已形成了“一般问题举手,重大问题票决,特大问题签字”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村办企业干部任用、入党积极分子确定、村内各企业负责人的工资、村民待遇管理等,都先由村“两委”确定范围,最后由村民代表投票评定档次。
“去掉3个最高的和3个最低的以示公平,然后取平均数。”张桂文介绍说,为了让大家认真对待、公正投票,史明星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最佳评票奖”。
“每个人写好数字后把纸撕掉一个角,数字最接近平均值的那个人,把手里的纸角和原票对接,就可以领到‘数字最接近奖’了。”回忆起老书记这些有点搞笑却很有效果的“花招儿”,眼角挂着泪花的张桂文忍不住笑了。
如今石梯子沟村的档案室里,11216卷档案完整地保存着村“两委”、全体党员、村民代表等不同层面的会议对各种议题的表决结果。
两袖清风,鞠躬尽瘁,爱是崇高的奉献
沿盘山公路进入石梯子沟村,必经篓子山水库。石梯子沟唯一的饭店“明星阁”就坐落在水库旁,这也是史明星给自己留下的唯一“家当”。
“当初拉着饥荒建这个饭店,我说啥也不同意,可我当得了家做不了主啊。”在村后山坡上破旧不堪的老屋里,史明星的妻子张素兰絮絮叨叨地数落着自家“那个狠心的人”。
如今张素兰虽然理解了老伴当时的难处——— 由于对村办旅游心存疑虑,村里没人愿意投资,作为村支书的史明星必须带头。但夫债妻还的债务还是让她感到了压力:“还有5万多的账没还上呢,年前老史还跟儿子念叨这事。”
“忙活了一辈子,连顿早饭都没吃上就‘走’了!”说起史明星最后一天早上离家时的情景,张素兰泣不成声:“我故意没给他做饭,连续输了八天液,我想让他到大医院好好验验血,查查体,可是谁料想……”
张素兰后来才知道,3月4日上午,史明星马不停蹄地办完了生命中的最后四件事:
8时30分,史明星来到迁安市政府,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向有关领导递交了《关于建立石梯子沟村观光农业试点村的建议》;
8时50分,他匆匆赶到迁安市交通运输局,为村里的运输队申请办理了迁擂公路的通行月票;
9时40分,他来到迁安市正元包装集团,为本村一位村民就业的事与企业协商;
10时55分,史明星来到迁安市一家苗圃场,为村里新建的广场绿化订购苗木,并达成用村里的碧桃置换紫藤的意向……
事情办得都很顺利,史明星有些兴奋。下午2时,史明星来到了村里的碧桃苗圃园。看见苗圃地刚剪下的枝子散落在地上,他弯腰收拾起来。“2点39分,我突然接到老史打来的电话,在电话中他断断续续地说,‘快……开车……碧桃园……’我们赶紧开车来到苗圃,把他抬到车上,可人还没送到医院……”回忆起史明星临终前的情景,村委会主任张忠禁不住泪水涟涟……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