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
移动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信息港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H5

WAP端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合作社帮农民鼓起了“钱袋子”———迁安市杰园果菜种植专业合作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6:57:57

阅读:1980


    迁安信息港消息:对于迁安市沟南庄人来说,合作社是他们增收的真正“财神”!

    沟南庄,位于赵店子镇的西北部,全村共有196户,663口人,耕地面积为1046亩,这里蔬菜生产环境得天独厚、历史悠久,并以其优良的自然品质在当地小有名气。然而在市杰园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前,由于生产管理粗放、品种不优等诸多原因,蔬菜并没有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该村靠近首钢迁安矿区,距市区不足20公里,上世纪80年代,该村除了种植一些粗粮作物外,还种植一些露地蔬菜卖给首钢迁安矿区的工人以补家用。1992年,村干部凌志华、凌志恒等通过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和赴山东寿光等地考察,觉得种植露地蔬菜收入有限,不如搞塑料大棚种植错季蔬菜的效益高。于是,村干部就有了带头建棚菜大棚的念头。说干就干,1992年10月,凌志华等3名村干部各自东拼西凑了1万元钱,又说服了另外2户村民一起搞棚菜种植错季蔬菜。建大棚的材料买来后,他们聘请市职教中心的专家帮助建棚,合理规划,按建棚标准建设,育苗栽植,1993年春节,这5户的错季蔬菜准时上市,当年就收回了投入的本钱,这让原本处于观望状态的其他村民眼前一亮,也对3名村干部暗暗竖起了大拇指。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村民觉得搞棚菜种植的确是增收的好途径,1993年10月份棚菜种植户增加至15户,1994年10月增加至20多户,以后每年都有新增户。目前,该村共有棚菜种植户100余户,种植面积达300余亩,日光温室大棚达120个,冷棚达200余个,年收入达300余万元,户均3万余元。

    随着大棚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近年来,沟南庄村两委在看到设施蔬菜种植让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产品的品牌质量差,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差距很大,导致产品有所滞销时而有蔬菜压价现象发生;二是缺乏具有一定带动和辐射能力的中介组织,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增产而不增收;三是广大农户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有待提高。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农民迫切需要现代化科技的推广应用,需要市场信息引导,特别是需要一个特定的组织来规模管理,从而使农产品有标生产、有标上市、有标流通。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沟南庄村的杰园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并于2007年12月在市工商局登记注册、批复成立了支部+合作社型的沟南庄村杰园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杰园”牌绿色蔬菜商标。合作社由该村支部书记凌志华担任社长(理事长),负责协会的全面工作;副社长(副理事长)由村主任担任,具体负责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推广、农产品的外联销售;秘书长由支部委员、村会计担任,主要负责农用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各种文件的起草。以此为标志,沟南庄人在大棚菜生产、管理、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上改变了过去的无序状态,真正迈向了品牌化的新路。

    针对过去一家一户办不了、不能办的难题,合作社规定对100多户社员实行三服务,即标准化技术服务、产业化信息服务、一体化销售服务。从合作社筹备到成立的两年多时间里,共召开科学技术研讨会20余次,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20余次,建立了微机自动化信息服务中心,从销售渠道、市场信息等方面为菜农提供服务,同时,合作社与广大社员签订瓜果、蔬菜标准化购销合同,使社员产出的瓜果、蔬菜得到了最大的效益保障。

    利益连接效益共享

    面对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蔬菜市场,合作社理事长凌志华说:“要把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合作社之路,打造利益共同体,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才能确保产业长足稳健发展。”

    的确,如何有效建立良好的利益连接机制,如何把现实的资源要素充分合理利用,让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产生1+1>2的集合效果,是确保合作社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些,让合作社的领头人一度沉思。

    经过5次会议讨论,大家达成了共识,要想实现一项产业的真正崛起,必须以一流的现代管理手段和科技创新为后盾。为此,该合作社除了为社员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外,还组建了20多个互助小组,对生产中遇到的难题,集中会诊,共同解决,还培养了10多个销售经纪人分赴北京、秦皇岛、唐山等地为社员负责产品销售,并成立了由15名女社员参加的“女子运输队”。每天早晨,晨曦微露,驾驶着15辆农用三轮车的女社员就将鲜嫩的蔬菜运往各个销售网点,直接将蔬菜产品送到各户,晚上带着鼓起的“钱袋子”返回村庄,“女子运输队”现已成为沟南庄人增收致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科技铸造品牌效益

    李福来在沟南庄村温室大棚黄瓜种植户中绝对首屈一指。十几年来,他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和过硬的管理技术,哪年都能赚上两三万元。但2008年冬天李福来有些烦心,别人家的一个棚一茬黄瓜都卖了2万多元,自己却只卖了1.6万元。分析原因,李福来叹惜,一是管理不到位,连冬季掀大棚草帘子还得请邻居帮忙,耽搁了功夫,更不要说隔三差五给瓜苗浇水不及时了。二是自己十几年前盖的温室大棚,不如别人后建的大棚光照充足,保温性能好。正当李福来愁眉不展时,传来一个好消息:市委、市政府投资40多万元,由赵店子镇农业科技人员和市农牧局技术人员负责具体实施,为沟南庄村大棚户安装自动卷帘机和滴灌设备。李福来第一个报了名,他跑前跑后,找东找西,技术人员很快就将他的大棚滴灌设备和卷帘机安装好了,并在技术人员帮助下改善了棚内的采光状况。现如今,李福来在屋里一合电闸只需3分钟就可以将草帘子掀到位,原来这可是体力活,要1个多小时才能完成,自动卷帘机的应用大大节省了体力和时间,滴灌设备随时随地可以为蔬菜浇水真是方便不少。李福来看着改造的大棚和日渐成长的大棚蔬菜,会心地笑了。

    为提高设施果菜的产量和品质,市农牧局引进了“秸秆生物反应堆”,并在沟南庄村选3户搞试验,农牧局又把李福来选定为试验户,此项新技术的运用使李福来的半亩黄瓜卖了2万多元,提高了20%左右的效益。这下,不但李福来乐得咧开了嘴,全村人也都争着抢着试验这项新技术,报名者挤破了村委会的大门。该技术已于今年10月在全村广泛推广应用,为每户菜农的产量平均提高20%,农药用量减少30%,产值提高20%。仅此一项,全村就增收60余万元。

    此外,该合作社还积极与北京农科院、唐山农科院合作,引进了“北京102黄瓜”、“日本甜瓜”等新品种。为使良种配良方,合作社经常邀请北京农科院专家、市农牧局、市科技局、市农广校的技术人员来村指导讲课,使每一个社员都掌握了科学种菜的技术,成为了种菜的能手。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他们采用了棚内覆膜、膜下浇水、膜内施肥等新技术,既减轻了棚内湿度,又防止了病虫害的发生,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品质,增加了效益。

    谋划长远打造名牌

    设施蔬菜种植让沟南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专业村,也鼓起了村里人的“钱袋子”,但他们并没有满足,市杰园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目标是带领全村农民共同增收,到2010年使总收入达到86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达到13600元,日光温室大棚达到300个,冷棚达到600个,农业收入达到680万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今年,该村将投资20余万元,新建日光温室大棚20余个,冷棚70余个,新增种植户60余户;在大力推广“北京102黄瓜”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增加蔬菜生产品种,引进国内外示范名优品种,完善自动卷帘机、地膜覆盖、防虫网、黄板幼蚜等蔬菜技术,逐步探索蔬菜有机无土栽培新技术,倾心打造无公害蔬菜,提高设施蔬菜单位生产效益。在此基础上,他们将把“杰园”的品牌做大、做强,做成名优产品,使之成为全省乃至于全国的名牌蔬菜,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大型超市,并逐步打入国际市场。

    有了这个远大目标,沟南庄人心劲更足了,种菜的积极性更高了,理事长凌志华说:“我们不但要把“杰园”做成国内品牌,将来还要做成世界品牌,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杰园”,认识沟南庄!”我们相信,沟南庄人一定能够在杰园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路越走越宽,“钱袋子”越来越鼓!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