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老区建设和发展记事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6:55:52
阅读:2472
风风雨雨60年,天翻地覆60年。60年来,唐山和共和国一同成长,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抚今追昔,我们忘不了曾经在这片热土上付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革命老区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各级老促会的帮助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老区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使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
革命老区贡献大
作为著名的冀东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乡。这里的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唐山素有北方工农革命策源地之称。土地革命时期,这里诞生了全省第一名共产党员和第一个地方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产业工人大罢工、反帝爱国大示威,组织了玉田农民武装暴动等反帝反封建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唐山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抗争,先后开展了长城抗战、冀东抗日大暴动、反对“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坚持“无人区”等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唐山人民开展了收复失地和保卫解放区的斗争,以“倾家荡产”的精神参加和支援了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唐山人民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万众一心、创新创业”的老区精神鼓舞下,续写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篇章,涌现了“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的建明社,“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沙石峪村等众多先进典型。
六十年来,老区村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限制,老区村的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还低于全市农村平均水平。加快老区村的建设、提高老区人民的幸福指数就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为加强对老区工作的指导,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老区村建设,1993年唐山市委决定建立由离退休老干部组成的唐山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这一特殊社团组织。十几年来,老领导们本着参谋、咨询、协调、指导的原则,协助党委、政府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大、贡献大、人均纯收入明显低于本地平均水平的标准,按照倒排5%的标准,选定了一批老区村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主要分布在丰润、遵化、迁西、迁安、滦南、滦县、丰南、乐亭、玉田等地,总人口20.9万人。这些县(市)区也先后建立了老促会组织。
老区建设变化大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巨大变化。现在,水、电、路、讯以及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种植养殖业和地域特色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蓬勃兴起,非农产业收入比例逐年增加;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有了显著变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2008年全市228个老区重点帮扶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345元,是改革开放前的42.76倍,老区人民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迁安市大崔庄镇白羊峪村,解放后由于恶劣的环境和生产条件一直未能根本改变,群众生活处于贫困之中,每年都需要政府救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经过上下多年的努力,经济得到发展,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通过打井、修路、建水窖、改造低产田,发展种植、养殖业,兴办经济实体,到1996年固定资产达到94万元,人均生活水平达到2600元,农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白羊峪从此摘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近年来,他们重新审视白羊峪的资源,把纯朴的北方山区农家院和白羊河、古城墙、古长城、绿色植被等资源梳理出来,着手开发旅游业,目前已成为唐山市十大旅游景区和河北省19个农村旅游建设示范村之一。旅游业的大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开辟出了一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到2008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50元,昔日的山老区村变成现在的发展先锋。
白羊峪的变化就是老区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老区已涌现了一大批种植养殖专业村,80%以上的老区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产品。
帮扶支持力度大
老区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长期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重要内容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勇在全市老区建设工作会议上,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老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要力争到2010年使全市老区重点帮扶村的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市农村的平均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做到“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结合唐山实际印发了《关于加快革命老区重点帮扶村建设和发展的意见》,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帮扶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动员社会力量大力支持以及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仅2008年下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尤其是赵勇书记就先后5次对老区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明工作方向,明确了工作任务。今年4月,赵勇书记在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分别深入到老区重点帮扶村——迁安市大崔庄镇白羊峪村和滦县杨柳庄镇中赵庄村蹲点调研,住老乡家,吃农家饭,走访老党员,到山场植树工地与农民一起参加劳动牞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与村干部和群众代表交谈,了解情况,共同研究老区发展规划,探索老区人民致富之路。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国鹰强调:应该把更多的改革成果、包括公共资源向老区边区延伸,加大支持力度……应该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调整过程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了解决老区重点帮扶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医疗社会事业困难较多和科技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的问题,自2007年8月起,市委先后分两批选派优秀的退休老干部和大学毕业生、青年医疗和科普工作志愿者(即“1+2”组合模式)到全市228个老区重点帮扶村任职,开展帮扶工作。两年来,驻村同志不负众望,扎实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得到老区重点帮扶村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欢迎。有老区重点帮扶村的县(市)区党委、政府也都高度重视老区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坚持和完善了县级领导联系老区重点帮扶村制度,统筹安排,落到实处。党政一把手都主动过问老区建设工作情况,深入老区重点帮扶村解决实际问题,对当地老促会的请示、汇报都及时作出批示,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限期解决。
社会力量的关心和支持,加快了老区建设步伐。市直和各县(市)区直有关单位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都把老区重点帮扶村列为重点,做到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拨付、技术优先支持。据不完全统计牞截至2008年底,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43亿元,共为老区重点帮扶村打机井780多眼,人畜饮水得到保障;建水窖3100多个,铺设输水管道91万多米,水浇地达到83%以上;修建乡村道路近千公里,实现了道路村村通;建沼气池1900多个,农业循环经济不断发展;有线电视网络已全面覆盖,老区村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及时新建和翻建小学校,老区小学校舍无危房,适龄儿童安全读书有保障。
老区人民力量大
建国后,老区人民坚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万众一心、创新创业”的老区精神,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的同时,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迈进。在这一进程中,老区村基层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迁西县白庙子乡黑洼村党支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等不靠,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创建文明生态村。近年来,组织村民清理河道600米,清运垃圾2500方,拆除违章建筑15处;栽植绿化树木330株;美化墙体6000平方米;砌马路边墙1300米;修建水泥桥一座;完成户户通水泥路1.7万平方米,从而彻底改变了村内外环境和交通条件。同时,积极推广四项节能新技术,普及率达到50%以上,其中扶助村民搭建吊炕130多个、博士灶41个、沼气池120个、村内外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为了提高农民文化知识和素养,村里建立了图书室,购买图书5000余册;筹集资金30多万元,建立标准化小学五间,解决了学生就近上学问题;在全村开展文明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树立了文明的乡风。
老区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积极筹钱筹物、投工投劳,在农田基本建设、修路建校、引水拉电等建设活动中付出了艰辛劳动和汗水,为改变老区贫困落后面貌作出了积极贡献。老区村的许多致富能人致富不忘家乡,勇于挑起重担,带领父老乡亲挑战贫困、建设家园。实践证明,老区精神是唐山老区建设的宝贵财富,也是今后加快老区发展的不竭动力。
现在,老区建设工作重点已由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向教育和引导老区村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实施科技帮扶、提高农民技能,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兼顾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立足当今、谋划长远,建设科学发展示范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转移。如滦县小马庄镇前邢各庄村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在集约农业和农业内部循环经济方面做文章,确立了“一场一池一园”农业内部循环发展模式,即一个总投资2400万元、占地55亩的宝福种猪场,以销售优质仔猪为主,存栏种猪1万头,年出栏仔猪2万头,年获纯收入380万元;一个占地20亩、总投资600万元,利用种猪场粪便,引进丹麦CSTP一体化反应器技术、容积为1000立方米的集中供气沼气池,可日处理粪污40吨,年产沼气3.5万立方米,除供应企业用气以外,还向村里430户农民供应沼气。一个占地100亩、总投资1500万元的宝福绿色无公害蔬菜园,引进山东寿光第五代日光温室大棚建造技术,建设高5.5米、宽10米、长80米占地2亩的日光温室大棚16个,每个棚投入18万元。引进优良瓜菜品种,每个棚年收入8万元。前邢各庄村“一场一池一园”农业内部循环模式的建立,促进了老区规模种养业的发展,农民增产增收有了保障;促进了老区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促进了老区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开创了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老区建设任重道远
60年来,唐山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区建设和发展的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人民群众还不富裕,部分老区村庄仍然存在着经济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生产条件较差、农产品品种单一老化、以及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宽、生活水平还不高,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快等诸多问题。一些老区重点帮扶村要实现到2010年老区村人均生活水平达到全市农村平均水平的目标仍有一定困难,加快老区建设和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和艰巨,还需付出辛勤的努力和汗水。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提高对加强老区重点帮扶村建设和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老区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老区重点帮扶村的建设和发展,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对革命先烈们的告慰,是对老区人民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的回报。通过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老区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让老区早日跟上幸福之都的建设步伐,与全市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老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60年沧桑,60年巨变。如今,老区建设已站在新的起点上。在唐山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伟大进程中,老区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老区人民必将再创辉煌。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迁安水蜜桃支书爆火!网友:这波操作必须支持!
已经有人被骗!迁安市民相互提醒!
广告推送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