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梦想照耀下的中国拳击女孩
原创 ·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6:55:03
阅读:1995
19岁的女拳手马霞
邻家女孩马霞
穿裙子的女拳手们
张喜燕
英文《中国日报》9月4日报道:马霞从挂在墙上的三十多条绷带中取下自己的那一条,一圈圈缠在手上,用牙紧了紧,再戴上拳套和头盔。一切就绪。
在河北省迁安市的国家队训练基地,这个19岁的女孩走上拳击台,表情凶悍而专注,出拳迅猛,脚步灵活。你难以在她身上看到同龄女孩的娇柔或甜美。此刻,只有腾腾杀气,霸蛮到底。
然而,当她摘下护具,你又会发现她像邻家女孩一样,喜欢和朋友谈论衣橱里的小宇宙,在宿舍里的三个姐妹面前穿上漂亮的裙子,在镜子面前左顾右盼,为如何搭配而苦恼不已。
“我们队里的女孩都有裙子,到了周末大家都拿出来臭美臭美,只是从来不好意思穿到街上去,”她低头笑了笑。
“好多人都觉得打拳的女孩都不穿裙子,弄得我们也不敢穿出去了。”
像所有体育项目一样,拳击需要勇气与毅力。
对于女拳手就更是如此。她们面对的不仅是来自对手猛烈的击打,还有无人喝彩的寂寞或者偶尔刺耳的噪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国,提起拳击人们脑海中的形象仅限于阿里、泰森、霍利菲尔德,要不是出了奥运冠军邹市明,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项只属于黑人男性的运动。
尽管女子拳击在80年代已经悄然进入中国,而且早在1993年,沈阳便有了一支女子拳击队,但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讲,女人打拳,还是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很多人认为拳击是一项野蛮的运动,对女孩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拳击文化。”马霞显得有些无奈,“我练了一年多的拳击,邻居都不知道,只知道我是练体育的,我爸妈也懒得解释。”
直到2009年8月13日的晚上,女子拳击成功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于是全国人民都看到她们在镜头前喜而泣。
马霞和尹军花
当年轻的女孩儿们对于闪光灯还充满陌生与好奇,对于“奥运梦想”的理解还略显抽象时,29岁的张喜燕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已经等待了很多年。
作为一个征战拳坛14年的选手,张喜燕几乎获得了一个运动员能获得的所有荣誉——2002年世锦赛冠军,2004年世界杯冠军,转战职业拳坛以后又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包揽了WIBA,WIBC和WBA三大赛事的金腰带。
唯独缺一个奥运冠军。
“任何冠军都不能和奥运冠军相比。终于,我们被承认了,也可以像其他运动员一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奥运梦想了,” 张喜燕说。
“别看我29岁,动起来比19岁的小孩还快,体能也不比他们差。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完全有信心在伦敦拿金牌。”
然而她能否得到这个机会,还要取决于国际业余拳击协会能否给予那些曾经参加过职业比赛的女选手们特赦。正是因为当初2008年奥运会的大门向女子拳击关闭,才让“张喜燕们”走上了职业拳坛。
今年早些时候,喜燕又重新戴上头盔,换上厚一些的拳套,重返业余拳台。如今的她,身兼国家队队长和教练,已经成为小队员心中最威严的指挥官和最贴心的姐姐。然而如果用一个词来定位她们心中的张喜燕,第一选择还是“偶像”。
“喜燕姐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技术战术,她的执着是没人能比的。”19岁的尹军花说。
“每次我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想起她,她吃了那么多苦都没放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呢?”
2000年,张喜燕也曾“放弃过”,她为了给瘫痪在床的父亲赚医药费,去当了两年的护士。
“母亲过世了,父亲身体特别不好,家庭的变故已经够让我难受了,再让我离开心爱的拳击,那种感觉真是没法形容。我当时真的以为再也不能打拳了。”她低下头,叹了叹气,“那真的是最难熬的一段日子。”
幸运的是,在教练的帮助下,她在2002年重返拳台,并迅速成为中国女拳一号人物。
如今,虽然奥运会的参赛资格还不能确定,喜燕却一刻也没有放松训练。
“我只能做好每一天的事情,不能等着他宣布消息的时候再开始准备,这样就晚了。”
“等到了更好,等不到我带带这帮队员,当陪练也好。如果我不能自己完成这个梦想,希望她们可以帮我完成。”
成千上万次的出拳和躲闪,对着镜子来回的步伐练习,被拳套紧紧包裹的浸湿的双手,还有顺着头盔流下的汗水和血水——对于旁观者来讲,这简直就是枯燥和恐怖最佳定义。但对于把拳击当作事业来追求的人来说,这就是一切。
尽管一夜之间训练基地冒出了无数进进出出的记者,尽管拳台上堆起了越来越多的印有她们故事和照片的报纸,训练却不会因此而有半点放松。
张喜燕、尹军花和马霞和她们的队友们还是五点半起床,两个小时之后的晨练后是早餐。九点半开始又是两个小时。下午三点,她们再回到训练馆,还是两个小时。对于那些十三、四岁的小队员来讲,晚饭之后还有基本功训练。
而对于教练杨一来讲,这些天则又多了一项任务——去迁安的长途汽车站和候车站接来采访的媒体。当运动员在睡午觉的时候,他通常在路上。
这位四十岁的汉子在男队呆了十几年之后,从去年开始接手河北女子拳击队,除了计划好训练内容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女孩子的心理变化和相互关系。“之前带男队员,要随时准备去派出所领人,男孩爱打架,女孩呢就是女孩,闹点小别扭啊什么的是常有的事情,我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些女孩子对于拳击的热爱与执着,懂得她们的付出与伤痛。
“你知道,现在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练体育,女孩就更少,练拳击的女孩就还要更少,”杨一说,“但话说回来,真的选择练习拳击的女孩是真喜欢这个项目,轻易都不会放弃。”
一年前,马霞放弃练习7年的跆拳道,因为“练的人实在太多,难出成绩”,便从家乡山东泰安来到河北迁安,开始练习拳击。但很快就发现打拳“真的很有意思,很痛快”。
很快,她就知道,她是有天分的,不仅仅因为在练习拳击不到一年后她就获得了全国比赛的亚军,还因为她的“矮鼻梁”。
“我的鼻子太适合打拳击了,鼻梁低,被打的时候不容易出血,鼻梁高的经常流血,”她摸着鼻子笑着说。
这些爱美的女孩们没有满抽屉的化妆品,却把“鼻青脸肿”当成了家常便饭。还有伤和病。
当尹军花去年检查出贫血的时候,她几乎放弃了拳击。
“我平时挺坚强一个人,但当时每次和我妈打电话的时候都想哭,一方面怕自己的身体撑不住,一方面我真的不想放弃。”
后来经过治疗和恢复,她重新回到了赛场上。为了提高的更快,她从今年过年就没回过一次家,尽管她的家乡——同在河北省的邢台离迁安只有几个小时的车程。
“现在全队上下训练都有劲,因为我们有目标了,奥运会谁都像进,一定要拼命练习才行。”
离伦敦奥运会还有三年。在接下来的将近一千个日夜里,她们将无数次地缠上绷带,戴上拳套和头盔。
然后,她们将走上拳台,为了梦想而战斗。
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爆料热线:0315-5678114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迁安水蜜桃支书爆火!网友:这波操作必须支持!
已经有人被骗!迁安市民相互提醒!
广告推送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