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科学发展报告(二):统筹之路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毛广丰、孟令连、胡琳泊、张笑非)城有城韵,乡有乡情。迁安,统筹城乡发展亮点频出——连续3年每年拿出2亿元创业基金鼓励全民创业,在城市黄金地段建设农民保障性住房,农民“养老金”每月从60元增加到110元……在“争做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典范”的号子中,一项项高“含金量”的决策不断转化成百姓的一张张笑脸。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评价说:“迁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举措具有鲜明特色,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彭真怀曾在全国各地众多地区做专题调研,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阅历丰富,建树颇丰,他的多项建议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他提出的“通过小城镇统揽全局,实现我国经济的内生型可持续增长”的观点,被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所采纳。
在对迁安城乡统筹发展进行两次深入调研后,彭真怀总结了“迁安经验”的四大特色:“规划一张图,产业一条龙,建设一盘棋,民心一杆秤。”
规划一张图:河北省第一个《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全国第一个县级《科学发展示范市建设规划》,一系列高标准的规划为统筹城乡发展画好蓝图
把1208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引世界之精英给迁安“画图”,这是迁安的智慧和魄力。
统筹发展,规划先行。在迁安统筹城乡发展的每个重要节点,总有高标准的规划呼应。
2007年8月,中共迁安市四届三次全会在作出“经济社会正处于重要拐点”的判断中,提出要在城乡一体化等六个方面实现示范带头。这年12月,河北省第一部县级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迁安市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完成。《规划》对全市城镇、乡村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统筹规划,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2008年1月,迁安确定了“开放创新、富民强市,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和人民群众幸福家园”的总战略和总目标,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变成全市上下的统一行动。这年5月,《迁安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规划》成果评审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发改委、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参加评审,评审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栋生指出,这一规划对于迁安市经济社会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009年7月,迁安作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部署,今年3月,《迁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出台。
这些涉及多部门联动、长时段酝酿的规划总能适时出台,充分显示着迁安市委、市政府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理念。
产业一条龙:构建起具有迁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22”富民工程,覆盖城乡的产业让“强市”和“富民”的目标共同变成现实
统筹城乡发展,一是“强市”,二是“富民”。
但是,无论“强市”,还是“富民”,没有产业支撑,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只能是沙中塔、镜中花、缘木而求鱼。
迁安的钢铁产业有力地支撑着在“强市”中创造的奇迹和辉煌。但为了可持续发展,迁安在打造国家精品钢铁基地的同时,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部署,强力打造装备制造产业、现代物流产业,这样,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犹如三条巨龙,在迁安的“强市”的“大剧”中呼风唤雨。
迁安精心打造的省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园区正在成为新的“龙头”和支撑。该园区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2008年12月该园区被河北省政府列为32个重点支持发展的园区之一,现在首钢装备制造园等项目正紧张建设,入区企业已达26家,完成投资42亿元。该园区制定了“五年建基地,十年见新城”的总体发展目标。到2013年,完成第一阶段建设目标,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安排就业岗位3万至4万个。
“强市”有效地实现了对农村的反哺。在“城”和“乡”之间,四通八达的公路形成了一条条纽带:投资两亿多元的祺光路,将沿线的5个村带进“20分钟”城市交通圈;还有投资2亿多元建设的“钢城路”“迁擂路”以及投资10亿多元燕山大路南伸工程……如今迁安城乡通车里程达到2320公里,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正在形成。
然而,“富民”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于“强市”的反哺,更在于通过造血机能,为百姓搭建适合增收创业的产业。
这样,旨在为农民增收创业的“122”富民工程出现了,它像又一条巨龙,搅红了迁安农村的半边天。
“122”富民工程从2007年开始,每年政府投入2亿元资金,实现每个村都形成地方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益明显、农民增收稳定的产业链体系,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人人有技能、集体有积累的目标,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市累计实施了9800个富民项目,完成投资58.9亿元,增加就业岗位5.1万个,参与农户占到了全市总户数的65%,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76元,比2006年增长了66%。
建设一盘棋:异地联建“新社区”、在城市给农民建保障住房,统筹安排,科学建设,让城乡在集中、集约中走向一体化
迁安统筹城乡发展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相继完成了村村通班车、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高标准改建卫生院、整合农村养老院等建设。如果说,迁安统筹城乡发展的“棋盘”已经完成,那么,“棋子”的摆布则显得尤为关键。马兰社区、松护新村建设,堪称一盘好棋,令观者赞叹。
异地新建的马兰社区规划占地1200亩,总投资7.2亿元,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将马兰庄镇的红石崖、新水、水厂等七个矿区村异地搬迁,成立了马兰社区。社区按照“绿色、运动、休闲、健康、和谐”的主题,采用最先进的地源热泵技术集中供暖制冷,小学、幼儿园、村民服务中心、医院一应俱全。七个村变成一个社区,置换出土地3000多亩。干部群众说:“这叫搬出了科学、搬出了发展、搬出了幸福。”
和马兰社区相似,木厂口的松护新村是松汀、护国村两个村近千户村民整体搬迁,通过土地流转、异地联建的新型社区。社区的建立,解决了多年来百姓反映的环境问题,也为企业发展腾出了空间,实现了“百姓、企业、政府”三满意。
还有一个“棋子”更堪称妙棋:2009年开始实施的这项“保障性民居”工程牞选择城区黄金位置大规模为农民建房牞这在河北尚属首例。这一工程占地占地面积约418亩,先行建设160亩,建设11层、17层高层楼房44栋,可容纳1800户入住。这一妙招作为促进农民进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化水平。
民心一杆秤:投资6.5亿元建设一流医院,投资7.5亿元建设大学,一大批民生工程构筑百姓的“幸福家园”
看一个地方发展要看百姓的笑脸。今天,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迁安始终把让百姓享受发展成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百姓生活的更幸福作为最高追求。
“生活上比在家还舒服,学习上比城里不差!”何香宁,迁安市旭阳学校六年级学生,她家在5公里外的杏山村。这所学校由3所中学、9所完全小学及4所幼儿园合并而成,是河北省第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优秀的师资,让这个山里娃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音乐课上可以弹钢琴,电教实验设施装备已达一类标准,可以做上千种实验,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
“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让我学了技术,有了事业,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业当老板的信心和决心。”作为河北省迁安市农民免费培训工程的受益者,建昌营镇东堡子村20岁的陈小娇感触颇深。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迁安市3年累计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完成了对4.2万余名城乡劳动力的免费培训,70%左右参加二三产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实现了当年就业。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正在高质量地变成现实:筹资6.5亿元新建一所集医疗救治、保健康复、疗养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2010年可投入使用;在全国首批试点并成功普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医疗保障全覆盖;率先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实行了十二年教育全免费;投资7.5亿元的河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新建和市职教中心迁建项目已经开工,迁安有了自己的大学,孩子们也可以在家门口上大学了;全面开展了“健康迁安、幸福人民”行动,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400万元,年内对全市45岁以上的20万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一边是强市,一边是富民,迁安用“统筹”作支撑,把两者担了起来,实现了和谐、共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