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增收的路我走定了!”
迁安信息港消息:在五重安乡东陈庄村村东的山坡上,有一成片的果园,果树下成群结对的鸡或追逐虫子,或晒着太阳,一派“鸡鸣桑树颠”的田园风光。远远地,一个人手提一筐柴鸡蛋向我们走来,他就是这片果园的主人胡学义。
胡学义今年58岁,在东北打拼多年后于2000年回到家乡东陈庄村。拿着多年的积蓄,他和老伴儿承包了村东的50亩果园。由于果树品种老化,产量低,品质差,收效甚微。2008年,他听说邻村有养殖宫廷黄鸡的,这种鸡产蛋率高,蛋的品质好,鸡肉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而且耐粗饲、抗病力强,很适合林地散养,于是,他也想试试。他把想法告诉老伴儿后,老伴儿很支持。老伴儿是东北人,东北家家都有火炕,家家有自己孵蛋养鸡、养鹅的习惯。为了降低成本,老两口儿花100元钱从邻村以每斤6元钱的价格购买了200多枚鸡蛋,回家自己孵蛋,育雏鸡,搞林下养殖。
说着容易做着难。提起养鸡的艰辛,胡学义感慨万千,“咱孵蛋就是土办法,烧大炕,铺层褥子,蒙个厚被,方法挺简单,但是个细致活儿。首先就是要控制好温度,孵蛋的温度大约在36到38摄氏度之间,温度计一天不知要看多少遍。为了达到恒温的目的,我和老伴儿琢磨着在褥子底下铺了一层水袋,既保温又有了湿度。还有就是翻蛋、晾蛋。手工翻蛋必须保证每天最少4次,这样有利于鸡蛋均匀受热,有利于胚胎发育。后期由于胚胎发育快,产热量大,温度高时,还要适时晾蛋,防止胚胎过快发育,产生弱雏。精心照料21天后,看着雏鸡一个个破壳而出,我和老伴儿可高兴了,多少辛苦都觉得值得。就是靠这样的土办法,我们家去年孵出了200只鸡,成活率在85%以上。鸡孵出来了,养就容易多了,我家这50亩的果园就是小鸡的游乐场,吃草籽、捉虫子,鸡不但长得好,价也卖得高。普通鸡一只卖20多元,这散养的宫廷黄鸡一只能卖50元,鸡蛋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一年下来纯收入8000多元。有了经验,今年我和老伴儿又扩大了规模,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我贷了3万元款,新建了鸡舍,购置了种蛋,这养鸡增收的路我是走定了!”
看着胡学义信心满怀的样子,随行的村党支部书记胡佐方无比欣慰。他告诉记者,“鸡的林间散养既节省了饲料,又为树木除草治虫,鸡粪还是有助于树木生长的有机肥料,是真正的循环经济,绿色养殖。如今,看到胡学义散养成功,很多村民都想加入到散养宫廷黄鸡的队伍中来,眼下,已经有4户在跟他学习孵蛋技术,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好我村的300亩林果资源,争取用1至2年的时间,将林地散养鸡发展成为我村的一项重要产业。”
编辑: 周东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