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步———市粮食系统发展改革综述
迁安信息港消息: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基础的基础”之称。粮食充足供给是人类社会安定、各行各业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粮食的生产和经营曾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最严格的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市的粮食系统也不断经历了探索和彷徨,承载了辉煌与艰辛。
时过境迁 举步维艰
我市的粮食部门最早成立于1953年,当时叫作粮棉局,统一管理全市粮食工作。在1953年至1984年这段漫长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物资匮乏,按证供应粮、油或其他副食品,都是限量供应,按月领取。作为集“购、销、调、存、加”为一体的粮食部门,权力颇大,曾有一个响亮的绰号“粮老大”。1985年至1997年间,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粮食行业步入了“双轨制”时期。在这一时期,粮食收购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征购转变为合同订购。同时,可以搞议价经营,随行就市,实行市场收购,但在粮食供应上,仍然实行定量供应。随着议购议销,我市的粮食系统开始进行经营性活动,最好的一年曾经赢利200余万元,作为独家垄断经营的部门,粮食系统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老大”地位。从1992年开始,我国开始逐步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允许国家、集体、个体多渠道经营,逐步打破粮食系统独家垄断的格局,开始多元化、市场化经营,粮食行业有了激烈的竞争,每个居民都必备的“粮食关系”成了一张废纸,老百姓买粮开始逐步进入市场。
曾经的辉煌造就了粮食系统机构重叠、冗员过多、费用开支大、企业严重亏损。虽然计划经济渐渐远行,但是其管理体制下遗留下的庞大的粮食系统,包袱沉重,运行举步维艰,昔日的“粮老大”变成了“老大难”。
强力改革 纾难解围
1998年是我市粮食行业的一个“分水岭”。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全国粮食系统按照“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实行粮食机构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在粮食收购上,实行保护价收购,粮食机构则按照“四分开、一完善”(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保护价制度,培育粮食市场体系)原则进行改革,迈出了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我市粮食系统原有21家下属企业,将保留13个政策性国有购销企业,其余的附营企业全部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当时,由于受市场经济冲击,作为过去以农业为主的大县,我市粮食局此时在职职工加上离退休人员近1000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到1998年底,全系统企业亏损1442万元,职工发不起工资,人心涣散,散、乱、烂成了当时粮食系统的真实写照,粮食系统何去何从已经成为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1999年5月,时任市交通局副局长兼搬运公司总经理、有着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张振玲临危受命,担任市粮食局局长,毅然挑起了这负重担。为了尽快扭转局面,他上任后,对全系统进行了认真考察,对粮食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结合中央“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粮改精神,对全市粮食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人员的消化,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从1999年7月起,历时109天、以人员分流为主要内容的粮食企业改革工作拉开了序幕。由于之前的主、附营企业人员分流不到位,部分职工有不满情绪,进京上访告状的一拨接一拨。为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张振玲亲自主持召开班子会、企业主任会、企业职工会80余场次,接待职工400余人次,反复征求意见,了解职工思想症结,最终制订出粮食系统改革人员分流方案,即:采取分工种报名考试,按考试成绩、平时工作表现、工龄等因素,综合得分择优录取的办法进行人员分流,在市纪检会、监察局、劳动人事局、公安局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监督、配合下,实行全员考试,为大家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在人员分流中,张振玲带头把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许多老同学、老战友、亲戚、朋友找他通融,都被他婉言拒绝。其身正,不令而行。由于领导带头坚持原则,人员分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人员由原来的729人减少到220人,实现了平稳分流。有一名原来已经被分流到附营企业的女职工,因为心里不服屡次上访,通过这次公开竞争,凭实力被国有购销企业录取。为此,她专门给局领导送去了一块镜匾。人员分流改革使粮食系统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为全市企业改革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2004年,国务院、河北省和唐山市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文件,粮食系统展开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入彻底的大改革。这次改革触及企业产权变更和职工身份的置换,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哪里去,资金哪里来,企业如何发展是摆在市粮食局领导一班人面前的新课题,工作进行得顺利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为此,市粮食局以局长张振玲为首的领导班子本着先易后难、先人后物的原则,精心谋划、稳步推进。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吃惯了“政策饭”,职工“铁饭碗”的思想根深蒂固,对从“铁饭碗”变成“泥饭碗”,从“企业主人”变成“社会自然人”的现实,在思想上、心理上都难以接受。一时间,人心惶惶,改革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市粮食局将整个改革工作分为三步:一是层层发动,营造浓厚改革氛围。把转变职工思想观念放在了首位,采取局领导包片、科室包站制度,实现了个个肩上有指标,人人身上有任务,制定了改制工作时间进度安排表。在4月至6月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机关全体同志没休过一个星期天、节假日,始终坚守岗位,早出晚归,下乡与职工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局长张振玲接待职工更是热情、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论职工情绪多激动,甚至有的想拳脚相向,张局长总是和颜悦色耐心解释。对心里顾虑较重的职工,入户到家做思想工作,谈形势、讲利弊,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同时,对职工提出的困难尽最大能力给予解决,涉及到政策问题,积极向有关职能部门咨询请示,不厌其烦,真正做到了“无情改革,有情操作”。最后使职工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形成了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并积极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二是精心谋划,拟订方案。改革的重点、难点在人,我市粮食企业职工多、情况复杂,他们提早动手,摸好改制人员底数,做好改制费用测算,做到了企业底数清、人员情况明,为改革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同时,他们走访、学习、借鉴周边兄弟县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粮食企业改革实施细则,并将其复印发放到每位职工手中,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然后将职工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梳理,修改完善实施细则,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三是稳妥操作,扎实推进。在改制中,职工反映最多的是:能不能公平、不优亲厚友、不暗箱操作。为了让职工消除顾虑、放下包袱,他们坚持 “阳光操作”,做到“六公开”,即:职工基本情况公开、职工安置补偿标准公开、返聘上岗条件公开、新企业组建办法公开、招投标过程公开、粮改文件公开。一方面,让每位职工对政策、待遇、条件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消除顾虑,消除困惑;另一方面,接受职工监督,防止弄虚作假,增加改制工作的透明度。在此基础上,多渠道、千方百计筹措改制资金,采取专款专用、分批划拨、逐项下发的形式,由包片领导带队、分库站、逐人兑付,本人签字,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兑付,没有出现任何问题。2004年6月底,企业640人除按政策39人办理退休、95人办理内退手续外,其余人员全部置换了身份、解除了劳动关系。同时,又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完成了组建8家固定资产国有、租赁经营的新粮食企业。
至此,我市的粮食系统改革已全面彻底完成,没出现一起上访告状事件,企业满意、职工满意、社会稳定,向市委、市政府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与时俱进 转变职能
改革后,国务院下发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河北省下发了《粮食流通管理规定》,从此市粮食局在职能上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原来的管理者转变成调控者、监管者、服务者。他们积极转变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市场调查、社会统计,掌握好粮食余缺情况,国际、国内粮油供求信息,为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提供决策数据;同时,全力做好县级各种粮食储备,根据迁安市粮食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性事件,2003年“非典”期间,我市周边地区出现了粮价浮动、上涨现象,我市部分群众人心惶惶。市粮食部门及时组织了250吨大米、250吨面粉,分布在8个粮站储存,并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稳定人心,平抑市场,确保了我市粮食市场稳定,没有出现抢购风。另一方面,加强对粮食流通市场监管,成立执法大队,按照国家、省有关政策,对原粮卫生、质量,收购环节代扣、代缴、欠粮食款,粮食经营者台账、报表,陈粮注入市场等原粮市场的各个环节进行执法检查,抓好粮食市场执法,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市场稳定。2005年以来,在对298个粮食经营户检查当中,因未建粮食经营台账、未上报月报表,立案6家,警告2家,一般程序罚款4家,当场处罚13家。在此基础上,积极为粮食企业提供协调、指导、服务工作,从2007年开始,确定了燕山淀粉厂、贯头山酒业有限公司、乐丫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三家粮食龙头企业,培育、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着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粮食人,正紧紧围绕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从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证粮食安全这一大局出发,戮力同心,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尽职尽责,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着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 周东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