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餐桌 大变化
迁安信息港消息:众多次的采访,留在记忆里的人和事,老陈算是其中之一。
这天,我们走进市明珠街社区居民陈银家中,正赶上他们一家六口午餐,饭桌上有芹菜炒肉、炒油菜、青椒炒蘑菇和拌黄瓜及西红柿鸡蛋汤,主食是大米饭。这四菜一汤的搭配,冷热结合、荤素得当,既注重了色泽、口感,又体现了营养。
饭后,老陈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这顿午餐花了14元钱,自己是首钢退休工人,每月拿2000多元退休金,虽然与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长期共同用餐,可按照这天午饭的标准计算,每个月用于吃的费用还不到他个人工资的一半。
交谈中,老陈给我们说起往事。1978年,尽管老陈所在单位的工资在我市水平较高,但那时所挣的48块钱,基本上都花在吃上还不够,还只能吃些白薯、玉米等粗粮。
说到这里,我们告诉老陈:“收入用于吃的比例,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表现,它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随着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老陈一听这话,饶有兴趣地按10年划分并介绍了变化。他说,改革开放初期,家家的日子都紧巴,粮食少,副食品紧缺,也见不到反季节蔬菜。那时候,过年分肉大家都愿意要肥的,为的是炼点儿油供生活所需。副食方面,家里就靠养个鸡下个蛋算改善生活了。1988年工资是170多块,那时生活算是好了点,但有80%的工资基本还得用在吃上,多少能闹着点细粮了。到1998年工资就800多了。那时用于吃的工资比例占40%,基本上是以细粮为主了,有时候粗粮也可以细做,并且餐桌上能看见好多菜了,肉、鸡蛋什么的,平时家里人想吃也能经常买了。2008年工资涨到2000多,但花在生活上面的费用,如果光我们老两口的话,有30%的工资就够吃够喝了,而且吃得相当好。因为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在一块过,所以我们一个月生活开支就得1000多块钱。
老陈说得很激动,最后还抒发了感慨:30年在吃的方面,那是10年一个台阶,变化相当大,由一开始的吃不好、吃不饱到吃得饱,现在又讲营养搭配。这一年一年的生活变化,归功于改革开放,这条路走对了!
编辑: 周东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