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迁安教育的60年脚步

迁安教育的60年脚步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0:28:23 2245阅读

    迁安信息港消息:新中国诞生60周年即将来临,回顾我市建国之初,全市仅有初级小学334所和完全小学17所,小学在校学生20915人。有初中1所,已在几年前停止招生,到1951年恢复招生,当年只招收学生86人。而今天我市不仅实现了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5%的国际“普及化”阶段,而且河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今年已动工兴建,结束了我市没有高等学校的历史。

    60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很短暂的,但在这短暂的60年中,迁安教育却不断得到大发展,不断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诞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大力发展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事业。最初的一些年,主要是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由于经济、教育的基础都很差,经费、师资、校舍、设备都极为缺乏,任务异常艰巨。到1955年,全市小学发展到366所,其中完全小学和高级小学增加到62所,小学在校学生达到35179人。初中1所,在校学生达到1025人,村村都办起了扫除文盲的文化夜校。这一次教育的大发展,使儿童、少年的小学入学人数提高了68.2%,使青壮年文盲人数大大减少,紧密服务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诞生几年之内,经济社会获得了健康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培养大批各类中、高等的建设人才,加之国家财政收入状况的改善,自1956年起,我市在进一步巩固发展初等教育和扫除文盲的同时,开始着手大力发展中等教育,把中等教育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1956年由省统一拨款、统一建设图纸,将县城的初中扩建成完全中学,在除城关区以外的7个区,每区建设了1所初级中学。使全市由1所初中发展到1所完全中学和7所初级中学(均为寄宿制),当年分别招收高中一年级学生102名,初中一年级学生1179名(在校学生达到1995名)。到1966年,全市小学达到471所,(其中完全小学71所,高级小学1所)在校学生达到51482人。全市完全中学1所,初中7所,高中在校学生达到499人,初中在校学生达到2629人。迁安教育又实现了一次较大的发展。

    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严重违背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科学规律,教育发展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学校教育只讲政治和劳动、不讲学文化。办学条件实行“因陋就简”,随便有一处房屋挂上牌子就是学校。原有教师队伍不论能否胜任教学工作大部分被“拔高使用”,原来教小学的改为教初中、高中。师资缺口大,合格教师补充没有来源,就搞“矮子里拔将军”和“就地取材”,将很多初中未毕业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只有文凭没有真实文化水平的初、高中毕业生充入教师队伍。随意缩短中小学学制,小学缩短到5年,初、高中缩短到2年。中、小学办学实行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片(或村),社社办高中(当时全市为42个人民公社)。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全市有小学311所、初中201所(包括7年制学校)、高中81所,县和区片还分别办了“五七大学”及其分校。全市各类教育是有其名无其实,给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摧残和破坏,整整耽误了一代人的培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市各类教育获得新生,走上了健康发展和实现全面振兴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市教育发展通过拨乱反正,整顿、调整、充实、提高,恢复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发展科学规律的轨道,1994年为在唐山市召开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提供了主要参观现场,全国各地参会人员赞誉我市走出了一条农村教育发展的成功之路。至2000年,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总计取得唐山市各类先进荣誉称号200余项,河北省40余项,并取得包括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全国实现“两基”先进单位、全国职教先进单位等在内的11项全国教育系统先进荣誉称号,在迁安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市经济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市各类教育发展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转移,全市各类教育结构布局不断得到科学调整,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学校校舍、设备、师资等办学条件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现代化教育和办公设施得到普及。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不少地方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实现办学条件优化中建设了学习、生活设施齐备的寄宿制学校,使城乡学校的差距大大缩小。全市于2005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免除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和课本费,使义务教育的水平得到一次根本性提高,自2008年开始全市又率先免除高中阶段的学杂费,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普及;全市各类教育和办学的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在全国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继续保持了领先的水平。到1984年全市有小学477所(包括中心完全小学120所),在校学生60644名,初中54所,在校学生19679名,(包括9所完全中学的初中学生),完全中学9所,高中在校学生2417名。另有职业高中、电大、干校(干校与电大两个牌子一套人马)、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全市41个镇乡都设立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绝大多数村办起了村农民文化科技ss学校。全市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相继颁行,我市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并适度超前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大幅度增加教育发展投入,社会上集体、个人踊跃捐资办学、集资办学,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实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崭新局面。全市教育发展实行普、职、成三教统筹和农业、科技、教育的结合,教育紧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力推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被评为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和全国科技兴农先进单位;农村成人教育被誉为河北省的“旗帜”;全市高考总成绩由历史上的长期落后跃升至唐山市榜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闯入全国先进行列跨过国际上毛入学率15%的“大众化”阶段,进入了25%以上的“普及化”阶段。特别是根据中等城市建设以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河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今年开工建设,我市即将结束没有高等学校的历史。

    注:文中1990年前的学校数、学生数等数字均引自1992年出版的《迁安县教育志》。

 

编辑: 周东月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