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就业之路 厚植民生之本———市就业服务局多措并举强化服务
迁安信息港消息: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每一位劳动者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和重要保障,是其融入社会、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提起就业给家庭带来的幸福,家住彭店子乡的储志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储志国一家4口人,原来一直务农为业,一年到头除去口粮收入甚微。近几年,储志国的两个儿子成家立业,大儿子参加了市就业服务局组织的免费培训,自己不花钱就学到了技术,现在在首钢重达公司上班,每月收入2000多元,企业还为他上了“三险”;二儿子通过劳务输出在山海关船厂上班,每月也有2000多元收入。一家人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
其实,储志国一家只是我市成功就业的一个实例,更是我市就业服务局成立以来多措并举强化服务促进就业的一个缩影。2004年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8万余人,实现了户均超过一人从事非农产业。
2004年1月16日,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我市成立了迁安市就业服务局,统筹安排全市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20个镇乡(城区街道办事处)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站”,负责辖区内就业服务工作。全市建立了以市就业服务局为龙头、镇乡(城区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站为依托、社会职介为补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促进农民就业、加快农民增收提供了组织保障。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功能
提高全市就业服务水平
自2004年市就业服务局成立以来,他们就利用人力资源市场实行了全免费服务,提出了“为企业招工全免费、帮农民就业不收钱”的口号,免收求职登记和用人登记费用,免收企业中介费、劳务输出中介费、入场费等一系列费用,几年来累计免收各项政策性收费100多万元。同时,人力资源市场工作日全天开放,每月逢“2”、“8”定期组织双向选择洽谈会,每年组织三次大型人力资源交流活动。目前我市每年组织交流洽谈活动60多场次,接待求职者1万多人次,推荐就业3000多人。在此基础上,“迁安市人才网”实现了虚拟市场的实效化。2007年我市开通了“迁安市人才网”,网络服务功能逐步健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招聘求职成本,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通过网络,企业用户可以随时发布招聘职位信息,随时浏览和查找所需的各类人才;个人用户可以随时查看招聘企业的基本情况和职位信息、发布自己的简历。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之间可以通过网上视频、发电子邮件等形式实现互动沟通,实现了就业虚拟市场的实效化。目前,网站有企业会员204家,个人会员2.4万个,日均访问量4000人次。
为了引进和培养人才,提高人才服务水平,该局以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为重点,每年引进我市急需人才都在300人以上。同时加强校企合作,组织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目前,燕山钢铁公司与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燕山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了培训协议,对中高层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进行短期培训。在此基础上,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就业,每年都定期组织高校毕业生专场交流洽谈会,为高校毕业生搭建广阔的就业平台。今年2月8日,我市成功举办了“2009年春季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会上有燕山钢铁公司、燕山医院、东安超商等84家用人单位现场招贤,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吸引2600名高校毕业生和各类求职者前来应聘,达成意向1721人,创下了历史新高。
此外,市就业服务局从2008年10月份开始,依托镇乡(城区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站,组织专门人员对返乡农民工展开调查摸底,确定全市返乡农民工610人。该局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作用,通过市场推荐,帮助275名返乡农民工就业。同时,该局加大了对返乡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提供政策咨询、提供创业服务、降低小额担保贷款门槛、加大免费培训宣传等措施,鼓励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在本地实现就业。现已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4万份,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指导服务160多人次。
全面实施免费培训工程
为劳动力插上就业翅膀
市博洋装饰公司的员工杨艳云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十分满意,因为她去年参加了我市组织的劳动力免费培训,在惠宁电脑学校学到了家装设计的知识后,当年就找到了工作,月薪2000多元。其实,像杨艳云这样享受“我学技术、政府买单”的劳动力我市已有3万多人。
2007年,我市出台了《迁安市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实施办法》,决定利用三年的时间,对全市4.2万名城乡富余劳动力免费培训一遍。
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是政府出资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凡我市男16至55周岁、女16至45周岁,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劳动力(非在校生和在职人员)均可在市阳光办认定的19个培训基地报名参加培训。免费培训,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者学习和创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3.4万人,通过培训有1.2万人实现了就业,形成了“政府购买培训、学校提供培训、农民选择培训”的培训与转移就业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免费培训为劳动力插上了就业的翅膀。
政策扶持下岗失业人员
促进社会全面和谐进步
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问题,一直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关心和牵挂的事情,为做好此项工作,市就业服务局立足本职,四措并举,全力推进就业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设立创业扶持资金,为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创造有利条件。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可申请额度不超过5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2008年以来,我市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27笔135万元。
二是鼓励各类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对合法用人单位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2008年以来,我市共为企业384人次提供社会保险补贴97.98万元。
三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008年以来,我市共有78人次享受岗位补贴21.13万元。今年我市开发的巡查员公益性岗位又安排了39名 “4050”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四是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的稳定性。下岗失业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现已有859人次享受社会保险补贴127.44万元。
在市鸿舟商厦从事个体经营的崔宏伟是受益者之一。她下岗后想开一家时装店,但一直苦于没有资金,去年她享受到了市政府对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申请到了5万元的贷款,又安排了2名就业人员,在商厦租了一个摊位,除去各项费用每月能挣上3000多元,是市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市就业服务局的积极帮助让她圆了创业之梦。
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拖欠农民工工资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为做好此项工作,我市把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作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点工作来抓,2005年出台《迁安市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后,逐步建立了工资保障金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用工签发工票制度、按月发放工资制度、农民工工资公告制度、工程招标持无拖欠工资证明等六项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工作机制。目前我市建设领域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这一“顽症”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市属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工资基本实现无拖欠。此项工作也得到了河北省、唐山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近两年,市劳动监察大队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将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年度审查、举报(投诉)专查等有机结合,使辖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各项社会保险费缴纳率都有明显提高,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96%以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辛勤铸就伟业,励志再展宏图。面对成立以来取得的“河北省先进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唐山市就业再就业培训先进工作单位”等40多项河北省、唐山市的荣誉,市就业服务局全体干部职工没有满足,他们从中领悟更多的是激励和鼓舞,正向就业服务的更高领域拓展和延伸。市人劳社保局副局长刘子玉表示,今年下半年,该局将进一步按照国家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要求,着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严格按照“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范围和认定程序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工作,做到符合条件人员应享尽享,确保就业困难人员按条件可享受就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同时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全面落实用人单位应享受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新增就业补助等政策。二是根据困难企业认定情况和上级文件精神,落实好我市困难企业在岗职工培训经费,组织好培训工作。通过对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转业转岗、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职业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和促进就业。三是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提供高校毕业生创业补助资金,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的见习管理,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技能,增强就业本领;对到基层公益性岗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总之,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进一步把市委市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全市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铮铮誓言掷地有声,我们期待着我市就业服务工作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 周东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