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地震文物背后的故事: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图)

地震文物背后的故事: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图)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0:27:48 2132阅读

   

    迁安信息港消息:7月20日下午,唐山抗震纪念馆内,工作人员李军打开一间储藏室的门,室内架子林立,上面整齐地陈列着各种平日罕见的旧物:军绿色的压缩饼干桶、老式晶体管收音机、印有“抗震救灾”字样的水杯、线毯、大衣……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顶端贴着橡皮膏,上面写有模糊的“抗震棚第一手术治疗室”字样,不远处,一只座钟的指针定格在3时42分。

  今年3月底,为深入发掘地震文化资源,满足唐山地震博物馆(暂名)的布展需要,市地震局、南湖生态城管委会面向社会各界集中征集地震文物和实物资料。媒体发布启事后,市民反应十分踊跃,“捐赠的热线电话一直响个不停,目前已经征集到500多件实物,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每件物品都有故事

  “这里的每件物品都有故事,一个或者很多个。”负责地震实物收集、整理工作的李军和刘永翠说。

  在刚刚过去的4个月里,刘永翠被这些故事感动着。1987年出生的她原本对地震没有太多想象,是人们带来的一件件实物让她还原了一个个场景:房屋坍塌的瞬间,一只大衣柜拯救了三口人的性命;悲伤绝望的边缘,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传来希望的电波;一块窄窄的花布单曾经包裹震时出生的婴儿;一个小小的饼袋盛放过带着全国人民体温的大饼……

  “有些东西在外人看来毫无价值,对于捐赠者却珍贵无比。”一只锈迹斑驳的饼干桶内,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几十块压缩饼干,它的捐赠者是80岁的张玉珍老人。老人的女儿、56岁的许女士回忆,震后自己跟随家人转移到遵化,只有父亲和二哥留在市里,饥饿难耐之际,他们接到了解放军空投下来的桶装压缩饼干,因为惦记着亲人,他们没舍得把饼干吃完,后来,街道组织救援,向人们发放了食品,这十几块谁也舍不得吃的压缩饼干就被保留下来。33年来,全家从简易棚搬到楼房,日子越过越好,这只伴随家人度过艰难岁月的饼干桶一直被老人珍藏至今。

  迁安市民李景生捐赠了140多件物品,包括多只柳条编织的篮筐,“别小看这些花篮,它们对震后生产自救、重建家园起了很大作用。”李景生说,震后我市工业陷入瘫痪,但农副产品加工业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当年8月,在迁安土产公司工作的李景生就组织乡亲们从事柳条编织加工,很快恢复了生产,成品通过天津出口到十几个国家,不仅为国家换取了外汇,也使乡亲们挣到了工分,得以购买生产和生活用品。

  看到这些从未见过的物件,听到关于它们的故事,同为80后的李军感慨,“在天灾面前,人太渺小了,但抗震救灾的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人的伟大。”

  被延续的感动与感恩

  61岁的曹文友是滦县小马庄的一位普通农民,他捐献的30多件物品中,有几枚珍贵的纪念章,曾经有人出高价收购,被老人拒绝,有人说他傻,老人不以为然,“做人不能忘本,我这条命是国家给的,不管国家需要什么,我都会捐出来。”

  地震中,曹文友头部、腰部、腿部多处受伤,被转送到安徽淮北市医院接受治疗。“7个人伺候我1个。卧床不起的时候送水送饭、端屎端尿,后来扶着我练习走路,从双拐到单拐,直到不拄拐……”

  震前,曹文友正与一个姑娘谈婚论嫁,“作聘礼的被面、门帘儿都准备好了。”结束治疗回来,婚事黄了,房子也塌了大半。对生活感到绝望之际,他收到了来自安徽的慰问信,“信里说,唐山一定会建设得非常美好,现在看看,和他们说的一模一样。”老人的声音里,兴奋取代了忧伤,“不管多难,还是活着好,闭了眼就看不到今天的好日子。”

  同样珍贵的还有一封来自江苏镇江的信——“我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曾为唐山的伤病员奉献过最好的医疗服务……”原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陈智洪老先生无偿捐献了保留多年的纪念物——一台沉甸甸的X光机。

  陈智洪说,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后,镇江市迅速成立医疗队,携带药品和医疗器械赶赴灾区,由于当时灾区的医疗设施几乎完全瘫痪,这台便携式X光机在救治受伤群众时帮了大忙。救灾工作结束后,医疗队将X光机带回镇江继续使用。

  上世纪90年代,这台X光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光荣退役。出于对唐山人民的感情,陈智洪将其珍藏至今。他在信中写到,“如果有幸来唐山,我一定会到纪念馆回顾这一沉重的历史时刻,看看如今英雄的唐山,看看在7·28大地震中给世人留下极其深刻印象的可亲可敬的唐山人。”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对于一些捐赠者,33年前的记忆依然是不可碰触之痛,他们把纪念物交到工作人员手中,不肯多言,也不愿留下姓名;更多的人愿意诉说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它们常常与罹难的亲人有关,有人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

  一位捐献了50多件物品的老军人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因为“不希望破坏家庭生活的平静。”震后,失去妻子和两个孩子的他重组了家庭,“虽然一直生活得很和谐,但重组家庭有自己的脆弱性。”老人只是表示,“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那场灾难、那段历史。”

  此次地震文物征集活动发掘到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及大量的生活实物。目前,工作人员已对征集到的物品进行分类、贴标、编号、入库,并记录下与它们有关的故事。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物品,将被陈列在唐山地震博物馆(暂名)永久展出,其余永久收藏。

  在汶川地震文物拯救和遗址保护行动中,四川考古院院长高大伦曾经说,“只有把实物保留并展出,灾难和抗震救灾精神才不会变成一种传说。”唐山市地震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多年来,我市对地震实物的收集工作一直在进行着。近两年政府兴建地震罹难者纪念墙和地震博物馆,更体现出对生命、对历史的尊重,对客观记录“7·28”唐山大地震、弘扬唐山抗震精神、教育和激励后人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编辑: 周东月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