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行
迁安信息港消息:迁安与我的故乡卢龙,只有25公里的距离,一水相隔,近在咫尺。但在漫长的交通落后年代,两县却是隔水相望,咫尺天涯。
盼行。小时候,出了我家的后门,往西北一望,就能看见远处有一座突兀的山,山上有一座高矗的宝塔。大人们告诉我,那里是迁安,那座山叫棒槌山,还给我讲述了“二月二棒打龙头”的故事。俏丽的山峰、神奇的传说,更增添了我对迁安行的向往与企盼。
难行。常听人说“隔山不远,隔水不近”。1970年8月首次迁安行,我亲身领悟了这句老话。那年我被分配到迁安工作,由于青龙河上没有桥,迁安、卢龙两县没有直通班车,只能绕道滦县,再换乘到迁安的班车。卢龙到滦县的班车每天只有一趟,为确保乘车,只得在前一天往返8公里到卢龙先买了预售票。当天早6:00,老父亲帮我拿着行李和一只木箱赶到卢龙汽车站。7:30汽车开始在沙石铺就的山路上颠簸,10点多钟才艰难地到达滦县。下汽车,搬行李,挤着去买到迁安的车票。11:00,才登上滦县到迁安的班车,走的依然是沙石土路。心想,这回可不用折腾了。也许是疲劳了,我竟然在颠簸的汽车上睡着了。突然,汽车停下来,人们纷纷下车,我睁开睡眼问:“到迁安了吗?”回答是:“没呢,这是滦河爪村渡口,车过不了河,都下车,上船过河,再上车,才能到迁安!”无奈,我只得照办,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总算搬着沉重的行装下了车,上了船,又上了车。等到车船像打接力似的把我带到迁安时已是下午2:30了。算来,在路上走了8个多小时。真是近在咫尺行程远,车船转换苦难言啊!
然而更难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每月要骑自行车回家看望父母一两次,最难走的是磨盘山山路,山路呈40度仰角和俯角,90度的拐弯,晴天还好,要是雨天,一路泥泞,那就只能车骑人了;最耗时的是过青龙河摆渡:一到夏季,青龙河水茫茫一片,望不到边际,船行到水浅处靠不了岸,我们乘客就得下船扛着自行车,提着东西在泥水中走上半个小时才能上岸。1975年春节,我和爱人骑车带着刚满2岁的女儿回家过年。正月初五回来时,西北风大作,我们只能推着自行车一步步往前挪动。风小走走,风大停停,25公里的路程我们竟然走了8个多小时。爱人生气地说:“回一趟迁安比去一趟北京还难啊!”
易行。迁安至卢龙交通由难变易有两个关键事件。一是1995年打通了102国道,青龙河上架起了钢筋混凝土大桥,有史以来,迁安至卢龙有了直通班车。二是2005年,迁安把迁擂公路南延至102国道。从此“隔水不近”成历史,迁卢往来变通途。
2006年春节,在卢龙工作的外甥开车来给我拜年。我问:“走了多长时间。”他兴奋地伸出两个手指头说:“只走了20分钟,迁安的路太好走了!”
编辑: 周东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