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马兰在腾飞——迁安市马兰庄镇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仲夏时节的马兰庄镇,草长莺飞,一派生机勃勃。记者在马兰庄镇内看到:一座座环境优雅、生态和谐、民丰物阜的新农村亮丽耀眼,各大矿山企业的尾矿库、排土场上草木葱茏、满目翠绿,新建的马兰社区内树木环绕、高楼林立、景色宜人……时时处处都让人感到一种干事、创业、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无不彰显出科学发展的成果。“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开启了马兰人的致富之门,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马兰人的辉煌,是开放创新铸就了马兰人的跨越,是科学发展催生了马兰人腾飞的翅膀,成为了迁安大地上一颗绽放异彩的明珠。”谈起马兰庄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党委书记付立军坦言。
马兰庄镇地处市区西北20公里处,辖17个行政村,占地面积48平方公里,镇内总人口15471人。镇区三面环山,铁矿资源丰富,已探明贮量10多亿吨,属本镇开采的贮量达4亿吨。1993年财政收入达6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69元;1999年财政收入达169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1元;2003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全部财政收入1.03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0元;2004年财政收入实现3亿元,并进入了全国千强镇;2008年财政收入1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70元,并在“2008中国乡镇综合实力500强”评比中列第29位。透过这一串串跳动的数字,我们可以寻觅到马兰人开放、进取、跨越、腾飞的足迹。
思想解放
开启了马兰人致富的大门
历史上的马兰庄镇,土地贫瘠、交通闭塞,世代以传统农业为主,靠天吃饭。新中国成立后,河北迁安化肥厂、首钢矿业公司水厂铁矿和唐山市马兰庄铁矿在这里建成。占地村的大部分劳动力进厂当了工人,富余人员有的跑运输,有的在家种菜,基本上家家有事做、人人有活干。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大部分群众仍过着土里刨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使马兰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马兰庄镇的发展步入了改革的正轨,特别是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198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迁安的视察,使马兰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彻底转变,以此为标志,马兰人才真正悟出了“解放思想、提前致富”的意义,尤其是大办“三个工厂”(黑色工厂、绿色工厂和家庭工厂)的提出,更深深地刺激了马兰人致富的“神经”,于是,贩卖、运输、小型加工等行业逐渐兴起,人们跃上了“发家致富”的起跑线,马兰庄镇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这一年开始,马兰庄镇开展了铁矿资源的开发,当年就建成3座铁选厂,经过几年的努力,“黑色工厂”建设得有声有色,并以村为单位建立了一些集体企业,如西马兰庄村建立了集体所有制的包装袋加工厂。“黑色工厂”成为马兰庄镇经济的支柱产业,马兰庄镇出现了“万元户”,自此,马兰庄镇的经济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开放创新
铸就了马兰人不断的跨越
1986年国家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在国家政策的大背景下,马兰庄镇一马当先,带头改革了境内的集体企业,由集体所有变为个人承包或购买,从此马兰庄镇经济走上了跨越式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1993年马兰庄镇已经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依托现代的企业制度,先后建起了10家大型企业,主要以铁矿采选、烧结、炼铁、炼钢、铸造、化工等产业为主。马兰庄镇的社会总产值达29534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达114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69元、工农业总产值达25030万元、财政收入达656万元。
1999年,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已经发展起来的马兰人又提供了一个自主创业的平台。该镇先后建立了荣茂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旺集团等公司,马兰庄镇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又上升了一个新高度。国民生产总值达467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1元、工农业总产值达78707万元、财政收入达1692.4万元。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让马兰人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解放。走出去,河北迁安化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到内蒙古进行煤矿开采,联旺公司投资数亿元到宁夏进行铅、锌矿产的开采,突破了地域与资源的制约,谋求更多更高的发展。引进来,李家沟村引进了首钢迁安矿业公司设备、资金和技术,每年可增加收入近2000万元,高新科技、先进设备、科学的管理模式引到了马兰庄镇。这一切的开放创新,让马兰庄镇的经济发展得更快、更科学。
近年来,特别是市委二届九次全会以来,马兰庄镇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民营化”三大主体战略,尤其是2007年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马兰庄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做强矿业马兰、绿化生态马兰、建设幸福马兰、再造新马兰”为总思路,积极构建优良的投资环境,广泛开展“以商招商、以政策招商、以资源招商”活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形成了以工业为基础,商贸服务业协调发展、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的发展新格局,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突破和崭新的跨越。2003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全镇地区生产总值8.9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856亿元,实现全部财政收入1.03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0元。2004年财政收入实现3亿元,并进入了全国千强镇。2005年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2006年财政收入超过7亿元。尽管2007年受大环境的影响,财政收入仍实现7.447亿元,占迁安市总和的七分之一,位居全市第一。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全部财政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70元,同比增长26%。马兰庄镇综合经济实力连续6年名列迁安市第一位、唐山市第二位、河北省第四位。
科学发展
催生了马兰人腾飞的翅膀
随着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马兰庄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四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坚持建设科学发展示范镇和人民群众幸福家园的总目标,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资源型城镇转型这一主线,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切实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镇域经济社会呈现出了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态势。
资源型城镇转型迈出坚实步伐。一是支柱产业不断加强,唐山首钢马兰庄铁矿投资5亿元的白马山硐采项目和投资1500万元的技改项目相继实施。二是矿产资源整合稳步推进,按照市矿产资源整合方案的统一安排,该镇共划分为5大整合区,目前,已完成了3个整合区采矿权人的推举工作,年内将全部完成,资源将得到最大限度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三是节能减排强力推进,目前,全镇共依法关停了7家非法采矿,拆除了5万吨以下选矿3家,拆除干选、小磁选32家。四是新兴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实施了联旺公司新增投资5000万元成立的天博舫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一批项目,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目前,该镇已有企业146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企业19家,超亿元企业8家,超10亿元企业1家,即将上市的公司1家。
小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本着“突出特色、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方针,高标准制定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镇战略规划》,确立了“一河两区”的发展模式,即以滦河为界,迁擂公路为轴线,镇政府路为连接,打造镇域东、西两区,努力建设集“工业发达、生态良好、富裕和谐、人民福地”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心镇。二是马兰生态宜居新型社区稳步推进。按照集中联建、统一管理、综合服务的原则,新社区由居民住宅区、社会公共服务区、商业区三大功能区组成。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一期66栋、10.68万平方米住宅楼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正在进行内外装修;二期36栋、12.49万平方米住宅楼已全面开工。三是“百矿披绿”工程全力推进,实现了矿山披绿与矿山治理整顿、安全生产的有机结合,使矿山开采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四是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了镇区东、西两大公园。五是累计投入资金1174万元,实施了绿、美、亮、净工程,栽种各类苗木209万株,新增绿化面积1570亩,改尾复耕复林7处、新增复耕土地300多亩、拆迁建绿3万多平方米。该镇被唐山市列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被河北省列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一是不断加快矿产品加工及运输专业村、特色果品种植专业村、工业品加工专业村、商贸流通专业村、特色养殖专业村和新型产业建设,现有各类专业村17个。二是社会保障措施全面落实,截至目前,累计有5308名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占符合参保人数的98%;为844名符合领取标准的老人发放养老金60万元。
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会有时。“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事争一流的马兰人将坚定信心、积极应对、自我加压,力争全部财政收入突破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00元,向建国60周年献礼!”谈起今年的目标,付立军掷地有声。我们坚信,开放的马兰庄镇在“创业、干事、团结、务实”的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下,凭着科学发展的翅膀一定会飞得更高、更快,织就更艳、更靓的彩虹。(迁安信息港报道)
编辑: 孟令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