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水”字乐章“三部曲”———市水务局励精图治铸伟业

“水”字乐章“三部曲”———市水务局励精图治铸伟业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0:27:19 2233阅读

    迁安信息港消息:“彩桥如虹跨东西,绿树红花绣城区;碧波千顷荡画舫,黄台美景堪称奇。”简短几句话,是对黄台湖景区的真实写照。国家水利部、省市领导以及外地参观者无不竖指褒奖滦河生态防洪工程,称赞市水务局领导班子不愧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颂扬这支队伍本身就是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屏障!

    60载峥嵘岁月,60载栉风沐雨。市水务人正是秉承“献身、负责、求实、创新”的行业精神,以根治水患、为迁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和谐无忧的自然环境为己任,全局上下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在迁安水利发展史上谱写了一曲曲雄浑激昂的治水乐章。

    人水相争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但由于受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干旱缺水时有发生,水利人带领全县人民打机井、引塘水、筑河坝、堆梯田、修水库、建水渠,开展了改天换地的兴修水利大会战。滔滔滦水孕育了迁安文明,但曾几何时水也成了迁安人的一块心病。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49年到1985年的37年间,滦河先后发生了19次洪涝灾害,每当山洪暴发,滦河迁安城区段骤然一分为三,毁河堤,荡良田,其中较大洪水灾害7次。1962年,滦河迁安段20多公里的河道洪水漫溢,坎下盆地一片汪洋,水深1-3米,城区被围困长达33小时,6个镇乡被淹,冲倒房屋近万间,城区内外工厂、企业、学校也被洪水淹没。为与滦河水患抗争,1963年,水利人修建了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的滦河左堤。但历经多年的风吹雨打,这条矮小且残缺不整的河堤,已经不能满足保护城市防洪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彻底根治滦河水患成为迁安人民的宏伟夙愿。

    人水共赢

    根治滦河,彰显综合效益。没有牢固的堤防,没有水利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1年,伴随着迁安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根治滦河水患被提到了议事日程。2002年1月,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演算,市水务局一班人提出了“实施滦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议。建议很快便得到了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决定实施滦河综合治理工程。从2003年4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全体建设者春夏秋冬昼夜鏖战,总计完成工程量7500万立方米,历时5年总投资22亿元的滦河防洪工程全面竣工,城区防洪标准由过去的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到100年一遇,建设速度之快、施工质量之高均创造了迁安水利发展史之最,滦河生态防洪工程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园林工程金奖、优质水利工程大禹奖、唐山市十佳最具魅力景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真正发挥了其综合效益,保护了滦河左岸20万城镇人口生命财产安全,以及93个村庄、12.5万农业人口、20万亩土地的安全。使滦河东、西两支流间的沙洲上5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的8006口人无水时从容耕作,有水时安全撤退,消除了心头之患、灭顶之灾,获得了“精神解放”。新堤筑成后,置换出了5300亩土地用于城市建设,获取开发资金18亿元以上。新旧两堤之间增加土地1.8万亩,用于植树造林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以黄台湖为中心的1万亩黄台湖景区,每年可为我市增加地下水资源量8000万立方米—1.1亿立方米。堤顶20多公里一级路面的修筑,为沿河经济的快速发展架起了一条“高速路”。更重要的是滦河生态防洪工程作为河东区与河西区的一道生态屏障和绿色廊道,是城市的“绿肺”和“空调机”,再加之三里河改造工程的胜利竣工,使“两河相映、四面环水”的特色山水园林城市成为现实,生态涵养型、休闲旅游型城市凸显,提升了城市品位,促进了城市功能转型,不愧为神来之笔。

    改道西沙河,服务河北省首钢迁钢。如果说滦河防洪工程是惠泽迁安人民的千秋伟业,那么西沙河改道则是“依托首钢、服务首钢、发展迁安”的第一历史见证。西沙河全长136公里,一直是首钢矿区和当地百姓的心腹之患。2002年,为确保落户迁安的首钢200万吨钢联项目顺利开工,市委市政府决定治理西沙河。面对这一刻不容缓的任务,2002年12月30日,市水务局广大建设者历经5个月的昼夜奋战,使投资近9000万元的西沙河改道工程全线竣工通水,为首钢200万吨钢联项目如期开工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也给沿区广大群众免去了水患之忧,其不愧为服务钢铁工业发展的典范之作。

    人水和谐

    科学节水,引领循环经济。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节水型和谐社会是市水务局新时期发展水利事业、振兴全市经济的神圣职责和长期战略。几年来,市水务局把依法节水、科学用水贯穿于各个领域,实施了工业企业智能IC卡水表系统,并重点狠抓了占全市用水总量40%的工业用水的资源管理,到2008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安装IC卡远程监控取水计量系统620套,安装率超过85%。燕山钢铁公司、津安钢铁公司、鑫达钢铁公司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同时全市536个铁选厂全部完善修建了尾矿库,尾矿水全部循环利用,年可节水2800万立方米以上,开启了我市循环用水的新天地。

    确保供水,统筹城乡发展。服务全市人民,统筹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市水务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巩固上世纪“围山转”生态农业工程的基础上,近几年又实施人饮解困“村村通”工程136个,13.44万人彻底告别了肩挑车拉的饮水历史,由此喝上了放心水、健康水、幸福水;以管灌、滴灌、喷灌为主要形式的节水灌溉工程普及推广累计达44万亩,每年为农民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都在1亿元以上;完成集雨水池水窖工程10.9万个,增加蓄水容积37万立方米,能满足20万亩以上耕地和果树灌溉用水,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2007年投资9800万元的市区东部供水工程已全部竣工,并已正式向大唐热电厂供水,有效缓解了我市城区供水压力,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治理水土流失,保障生态安全。除滦河、西沙河之外,我市境内还分布着众多季节性河流,这些河流一遇暴雨就引发山洪,其巨大的破坏力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对此,市水务局以小流域为单元不断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防治水土流失,确保沟谷河流安全度汛。近几年来,先后对管河、三里河、大石河、岚龙山等重点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共修建谷坊坝445道,梯田4300亩,护坝4500米,栽植水保林3800亩,经济林6900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5平方公里,再造秀美山川,再现碧水蓝天,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正是这种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的工作积累,才铸就了市水务局多年之辉煌,多次摘取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奖项,历年被唐山市和我市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单位,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为我市连续多年进入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创造了辉煌业绩。

    继往开来千秋业,承前启后绘宏图。今天,市水务局一班人在局长朱广久的带领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做好河道采砂、大坝巡查、湖区监管等执法工作,确保汛期安全;加强对现有工程的维护、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不断加强水资源费征缴力度,为保财政收入提供有利支撑;加大水利项目谋划力度,争取更多的列入中央、省、市项目盘子,为实现迁安水务事业的新跨越再谱新华章。

 

编辑: 周东月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