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灶台
1974年,母亲刚刚结婚的时候,父亲在那个勉强可以遮风避雨的家里用青砖砌了一座崭新的灶台。多少次火苗舔痛母亲的手臂,多少次木柴刺伤母亲的指尖,但母亲对灶台却是无比珍爱,那是全家得以取暖、赖以糊口的灶台啊!为了节省粮食,母亲只能每天做两顿饭,尽管如此,晚上奶奶还总是让母亲生火,奶奶说:“家里的烟火不能断呀,这样,咱家的日子才会慢慢好起来。”虽说奶奶有些迷信,但那小小的灶台确实承载了全家人很多美好的希望。
时光匆匆,不经意间,就会一闪而过。改革的春风就像母亲锅里烧开的水,沸腾了整个中国大地。1985年,父亲用所有的积蓄翻盖了原来的破屋,自然而然,母亲的灶台也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换上了新装,父亲用雪白光滑的瓷砖把灶台镶嵌起来,不知何时灶台上用来盛粥的泥瓦盆和舀水的葫芦瓢也不见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闪亮的不锈钢炊具。那雪白的灶台再也不需要呼啦呼啦的木风箱陪伴,它在金属炊具反射的光芒中显得那么干净、神气。母亲还和以往一样,整天高兴地在灶台边转来转去,那灶台里的火苗把母亲的脸映得容光焕发。
1992年,我上了中学,家里盖起了二层小楼,那古老的灶台就在我的脑海中成了永久的回忆。祖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在我们那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液化气灶,母亲再也不用一边添柴一边做饭了,每次点燃液化气灶,母亲总是重复着发自内心的一句话:“用液化气灶做饭真方便啊!”
2006年,成家后的我有一次回家,母亲笑着对我说:“村里现在家家都用上沼气了,政府还给建沼气池的补贴呢!沼气不仅可以用来做饭,还能取暖哩……”看着不再年轻的母亲,听着她的笑声和唠叨,看着满桌的美味,多少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多少次,母亲在黄昏里等待收工的父亲,因无米下锅而锁眉犯愁;多少次,母亲用几个烧黑的青麦穗,哄着哭闹的我默默流泪……
也许,小小的灶台终究会被历史的尘埃掩盖,但它留给人们的酸、甜、苦、辣和那些久远的记忆却在人们心中永久铭刻。(迁安信息港报道)
编辑: 孟令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