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皮影之小影(下)
迁安皮影演员构成一般七到八人,俗称“七紧八慢九消停”,操纵者有拿影的(拿上线),贴影的(拿下线),掌鼓板的,拉四股弦的,其余演员负责旋子、堂鼓,扬琴。除拉弦的不参与大段唱腔外,其余演员负责“生”、“髯”、“大”、“小”、“丑”几种声腔。“拿、贴、打、拉”谓之“四梁”,“生、髯、大、小”谓之“四柱”。开台前要“打通(音“痛”)”以招揽观众。刻箱组班叫“栓箱”,买别人的影箱叫“兑箱”,联系演出业务叫“写影”,开业演出叫“起影”。
皮影唱腔有生、旦两种。生就是小生,有正白脸和红脸,包括文生、武生;旦,包括文旦、武旦、闺门旦、青衣、彩旦等。皮影中称旦行为“小儿”,老旦唱生的唱腔,不在旦行之中。老生,皮影戏称之为“髯”,有正白脸和红脸,根据人物不同年龄,又称为“三尖髯”、“五绺髯”、“白髯”等。净行,皮影戏称为“大儿”,有黑脸,绿脸,干白,奸白,包括黑头、花脸、老座子等。丑行,包括文丑、武丑、老丑、小丑、丑官等等,通称为“丑儿”,也有的叫作“花生”。
虽然皮影人只有半边脸一个眼,相比真人有很大局限性,但它却能表现戏剧舞台不能表现的内容,如腾云驾雾、钻天入地、砍头劈身、灵魂出窍等等,别有一番趣味。迁安历史上有一位了不起的皮影表演艺术家,其表演可谓登峰造极,出神入化,他就是人称“箭杆王”的赵紫阳,他表演的影人可以梳头洗脸、搽胭脂、当场换衣服等,堪称绝技。在《五锋会》“大上会”中他创造了“八美图”,八个影人一起扭秧歌,都踩高跷,耍扇子,舞手绢,动作一致,人人称奇。
迁安历史上曾多达上百个皮影班,基本上三里五村就有一个皮影班,由于迁安在唐山皮影流传区域处于枢纽地位,历史上的迁安县“任八老爷”的护城班和刘老恩影班等曾在长城内外活动,影响极大。迁安皮影兼东西两路之长,英才辈出,唱功出了簧腔创始人李秀和“影圣”历景阳,操纵则出了“箭杆王”赵紫阳,雕刻出了被中央美院院长靳之林誉为“一代宗师”的王珍。
现在,全国的皮影戏大部分没落萧条,但迁安皮影依然保持活力和生机。近年来,我市年轻的皮影雕刻艺人郭宝自己创建皮影工作室,收集整理了王珍与李会元的皮影造型5000多件,自费到唐山、北京、杭州、南京等大型城市进行展演,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提高了迁安皮影戏的知名度。2003年,河北卫视《中国河北》栏目在我市拍摄的《皮影艺人的2002》专题片,在美国斯拉科电视台及北美卫视播出。中央电视台于2008年在我市拍摄的《皮影戏》专题片,在日本、韩国等14个国家播出,大大提高了迁安皮影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扩大了迁安在世界上的影响。(迁安信息港报道)
编辑: 孟令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