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为我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朱庄子村位于野鸡坨镇最西部,现有326户,1150口人,全村有252户搞核桃加工,达到总户数的77.3%,年加工销售核桃2500吨,营业收入60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家,形成了特色主导产业,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2280元。
星火燎原,不产核桃却兴起了核桃产业。15年前,我村年轻党员、现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朱有理开始走南闯北倒卖带壳的核桃。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天津干果商建议说:“核桃壳太硬,食用起来不方便,如果能剥出仁儿就好了。”从天津回来后,朱有理就一门心思琢磨砸整核桃仁儿的事儿。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砸出了整个的核桃仁儿,摸索出了一整套筛选、水泡、控温、控时、阴干的技术。这套技术在全村迅速得到推广,更多的群众加入了砸核桃闯市场的行列。随着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本地的核桃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加工的需要了,于是远赴甘肃、山西、云南、四川等地去购买核桃,迈出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步伐,凡是有核桃的地方都留下了我们朱庄子村人的脚印。
聚指为拳,协会组织使核桃产业前景光明。随着核桃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农户为单位的零散经营劣势越来越明显,因势单力薄,信息不畅,产品单一,大量利润被中间商赚走,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让群众增收,必须提高经营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06年8月,我们着手组建了野鸡坨镇朱庄子村核桃仁儿经纪人协会,2007年9月,又成立了京东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80%的党员和村民代表成为会员和社员。协会和合作社的有效运作,在开展技术指导、提供销售服务、指导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核桃产业走上了正规化、专业化道路,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是在广泛征求社员意见的基础上,合作社统一注册了“全一”牌商标,做到“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二是在原有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建设了朱庄子村自己的核桃网站,不断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在村东投资200万元建设了占地10亩的核桃加工厂,投产使用后全村的核桃仁儿加工产量由原来的600吨增加至1000吨,年增加收入150万元,可望5年内建成1万亩核桃基地。而且随着核桃加工厂的建成,我们将对核桃仁儿进行深加工、精包装,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点石成金,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推动了产业发展。在工作中发生的两件事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一是在建设核桃加工厂初期,在协调土地时,合作社犯了难,只好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出面,才解决了土地问题;二是在村党支部组织党员活动时,很多党员不到会,而到会的党员有的心不在焉,有的交头接耳,党员活动的效果不理想。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传统的组织设置方式影响了党员教育管理,限制了党支部作用的发挥。去年8月,我们成立了核桃加工产业党支部,健全了组织机构,制定了学习、工作等制度,定期组织活动,党员经常深入到核桃加工户宣传政策、指导工作,形成了党支部对产业的有效领导和服务,使我村的核桃产业富有生机和活力。
如今我村核桃产业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产业越做越强,在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还辐射、带动了周边的安山口村、西周庄村等村的400多户从事核桃加工行业,从业人员近800人,在安置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今后,我们会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继续发扬自身的优势,在全国真正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的核桃品牌!(迁安信息港报道)
编辑: 孟令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