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协会联动 党建经济共赢——迁安市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方式调研
我市共辖19个镇乡党委,534个行政村党组织,有农村党员23194名。近两年来,我市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地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推行“支部+协会”模式,收到良好效果,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截至目前,全市有154个行政村依托党组织成立了各类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195个,在15个产业(行业)组织中试点设立了产业(行业)党组织。
动因:在发展中萌芽
“支部+协会”模式,是适应我市近几年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前年,市委制定实施“122”富民工程政策,准备用3年时间建成100个种植专业村、200个养殖专业村和200个加工专业村,每年拿出1.5亿元创业基金,推动全民创业活动深入开展。这项政策有力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随着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农产品销售难题日益突出,分散经营方式很难适应广泛联系的“市场经济”,单打独斗的营销方式在市场激烈竞争中逐渐处于弱势地位,出现了增产难增收的状况。如何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其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市因势利导,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推行“支部+协会”工作的意见》,鼓励党员干部、种养大户或农村经纪人联合起来创办各类农民协会,并把从事相关产业的农户吸纳进来,结成利益共同体。在我们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各类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逐渐发挥作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有的规模小,市场竞争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在运作过程中遇到关系难协调、资金难筹措等困难,仅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有的经营管理不规范,运作机制不健全。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农村专业协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按行政区划设置党组织的固有模式又表现出诸如党员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所从事产业的不同、党员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没有兴趣、一些党员想服务却服务不到点子上等种种弊端。针对这种情况,我市开展了把支部建到协会上的试点工作,把党组织在组织引导、政策宣传、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与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支部与协会、协会与农户相互结合,良性互动,在产业化进程中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做法:在探索中形成
“支部+协会”模式的宗旨是: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协会为载体,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为此,我市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好协会和支部两个组织。按照“依托一个项目,组建一个协会,抓好一套服务,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思路,以行政村或镇乡为单位,围绕种植、养殖、加工、运输、营销等主导产业,以党员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能人和科技能手为主体,通过支部领办、支部介入、支部引导、支部服务等四种类型,组建了专业协会,按照“自愿、自主”的原则,分别把从事上述产业的农户吸收进协会。到目前为止,全市共组建各类专业协会195个,各协会建立健全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了协会章程及会员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目前,全市共建立协会党支部15个,原则上支部成员与协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并制定完善了《协会党支部工作职责》、《协会党支部生活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
2、抓好会员和党员两支队伍。协会和支部建立起来后,坚持会员和党员两支队伍一齐抓,着力开展了“三吸收三培养”活动。即:把农村党员干部、农村致富能手和农村经纪人吸收进协会,把会员培养成技术能手或农村经纪人,把协会中技术能手和农村经纪人培养成党员,把协会中党员技术能手或纪经人培养成支部成员或协会组织负责人,并推荐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到目前,全市195个产业协会共发展会员11760余名,其中有党员2005名,占会员总数17%,会员中有400名农村经纪人,占会员总数的3.4%,有76名会员被各协会党组织列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2007年以来,各协会共举办培训班310次,培训协会会员和农民31120余人次。各协会党支部把党员推向专业协会的关键岗位,让协会中的党员担任政策宣传员、技术指导员、信息联络员、纠纷调解员等职,促使党员主动做好群众工作,为协会发展献计献策,并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当好示范户,党员每年至少帮扶1至2户农民发展一个项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实现脱贫致富。
3、强化协会和支部两项职责。协会的主要职责是推广新技术、传授新技能、培育新品种、指导经营管理、提供销售服务等。比如种植业协会,产前强化其统一购置农药、化肥、地膜、支架等基础材料的作用,产中强化其技术指导作用,产后强化其开拓销售渠道的功能。而协会党支部的主要职责是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和服务指导。组织引导方面,指导协会加强内部民主管理,形成协会的自律机制,促进协会各项工作依章而行,健康发展;在政策引导方面,积极引导协会突出农民在协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为群众服务,确保协会在开展活动时,坚持“五不原则”:不搞强迫命令,不违背大多数农户的意愿,不低于市场价格压级压价,不向农户摊派费用,不随意违反与农户签订的有关协议。同时,支持协会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契约管理”的原则,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收取合理的费用,实现以会养会,促进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在服务指导方面,积极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为专业协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政策、信息以及办理证照等方面的支持,并发挥宣传优势,指导协会发展会员。上庄乡北白庄村蛋禽养殖协会党支部多方协调资金建立了水电路齐全的蛋鸡养殖小区,建设了66个储粪池,统一组织防疫、聘请科学院所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养殖户由最初的1户发展到51户,存栏蛋鸡18万只,户均479只,全村增收500多万元。
谈到“支部+协会”工作模式,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淑云深有感触:“‘支部+协会’工作模式,使党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产业得到发展,基层党建得到加强,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得到推进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活一地经济,树一方风气,聚一群人心”的良好效果。一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二是找到了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抓手,增添了党建的活力。三是搭建了创新农村工作方式的有效平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让这一模式更具有生机,更彰显活力!”(迁安信息港报道)
编辑: 孟令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