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路 果菜富农——记迁安市彭店子乡农村科技传播中心站站长
今年53岁的王福森既是彭店子乡农村科技传播中心站的站长,又是该乡南丘村连续6届的村委会主任。
王福森带领群众发展大棚果菜生产的愿望由来已久,2000年,他就曾带领部分党员、群众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大棚果菜生产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大棚果菜的愿望被搁浅。2008年,随着“122”富民工程的深入实施,更加坚定了王福森的信心,也唤起了100多户村民靠发展大棚果菜实现增收的创业热情。“我们这儿交通方便,土质又好,水源还丰富,再加上有这么好的政策,不带领大家增收致富,就对不住他们对我的信任!”王福森的字字句句都是他的心声。
说干就干。首先是解决技术问题。他利用科技传播中心站站长的优势,聘请北京农科院等地的专家5次来村培训,面对面交流,并为大家发放技术书籍和光盘。他还从乐亭请来了大棚甜瓜专业户,从昌黎请来了大棚土豆专业户,为他们各提供50亩土地建示范棚,为村民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这下大家伙儿最担心的种植技术问题就解决了。其次是解决建棚原料问题。塑料、草帘、铁丝好解决,最不好解决的是竹竿问题。为了“啃”下这块骨头,他带领3个建棚户日夜兼程开车去了湖南主产区,翻山越岭跑了十几个镇村寻找经济实惠的毛竹。当16辆卡车载着22万根竹竿进村时,村民们欢呼雀跃、拍手称快。
在建棚的日子里,王福森从乐亭请来了果菜生产技术人员来村进行技术指导,并严格按照建棚方位、规划参数和田间布置图施工,700多亩暖棚、冷棚施工工地上,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日夜坚守在棚地,吃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里,协调技术人员,安排防火防盗。为了在全村起示范作用,他带头建了30多个大棚,给建棚户吃了定心丸。
大棚建好后,王福森不断向书本学习,与农业专家和有经验的示范户交流,从正月十五开始,他们陆续育种、育苗,移栽后的第一茬秧苗长势良好。看着茁壮成长的秧苗,建棚户都乐得合不拢嘴。王福森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第一茬甜瓜到5月底可摘瓜,每个大棚可摘4000公斤左右,如果控制好温湿度,做好病虫害防治,还可收获第二茬。拉秧后可以再栽些易管理的青椒、西红柿等蔬菜,所以一个大棚一年收入两三万元不成问题。而原来的大田作物,一个棚的面积约1.2亩地仅收入700元钱。
为解决销路问题,王福森正与东北客商联系,并准备成立果菜生产销售协会,注册属于自己的商标,创立自己的品牌,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后,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果菜生产中来,同时带动周边村乃至全乡的果菜生产,打造好彭店子乡千亩无公害果菜生产示范基地。
“把党的好政策真正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在王福森看来,这既是职责,又是他人生的信条。(迁安信息港报道)
编辑: 孟令然
评论